年7月,就在苏联解体前夕,来自古老东方的一群年轻人踏上了回国之旅。
后来,这群留苏年轻人大多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在他们的回忆里,对曾经的“红色帝国”有着特殊的感情色彩。
据国际关系专家蒋莉回忆,她在苏联学习时,亲历了苏联政治的种种变化,尤其是苏联国内的物价飞涨和物资匮乏等突出问题。
据她回忆,来自中国的商品刚到苏联集贸市场,就往往被苏联民众抢购一空。有时候,中国留学生走在大街上,都会有人上前询问是否有商品出售。由此可见,苏联国内的物资短缺状况。
这种对于中国商品的强烈渴望,令蒋莉等人感到苏联与“超级大国”称号的极不相称。那段留学生涯给她们的印象是:“超级大国”苏联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政局动荡,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一切都显得僵化和呆板。
显然,这艘行驶了七十多年的超级巨轮似乎迷失了方向,正处于摇摇欲坠的边缘。
果然,一年多后,就传来了苏联解体的消息。
我们说民以食为天,现在想起来,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那段日子,应该是苏联政权褪色最快的日子。毕竟一个国家连民众的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又何谈在世界舞台上争锋呢?
一个时代结束后,百废待兴的俄罗斯大地在艰难中曲折前行。
但祸不单行的是,刚经历了“炮打白宫”的流血冲突的俄罗斯,又将踏上维护国家统一的车臣战争。
与此同时,经济上因“休克疗法”的失败而产生的后遗症持续发酵。整个俄罗斯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恶性发展,人民社会急剧恶化的艰难局面。
当时,俄罗斯的物价一天一个样。叶利钦政府不得不大量发行货币,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但根本无济于事,该崩溃的经济还是在持续崩溃中,发行大量货币只是将这个再次国家推向了深渊。
一个政权,改变颜色或许很快,但建立“信用政府”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直到今天,俄罗斯才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
你看,莫斯科大街商橱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街上年轻人时髦的穿着,无不体现出俄罗斯这个世界大国正在恢复生机。
当然,普通俄罗斯老百姓还是喜欢中国商品,但比以前挑剔多了。毕竟国家经济恢复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提高,对待生活的态度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我们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变化中,可以看到整个俄罗斯社会的巨大变化。
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教授,经常被拖欠工资,他们的生活往往也穷困潦倒。可现在呢,俄罗斯大学教授又重新过上了体面舒适的生活,这就是国力恢复所带来的国家尊严。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俄罗斯人怀念曾经的“红色帝国”,毕竟那种超级大国的荣誉感是流淌在血液里的。
这些俄罗斯人大多以老年人居多,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苏联的辉煌,所以对苏联的一切都深切怀念。
不过,大多数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并不愿意回到过去,或者说不愿去回忆那个红色苏联。在他们看来,怀念过去只是一种倒退,把握当下才是必然。
尽管现如今的俄罗斯贫富差距仍然很大,但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却是很有保障的,这或许就是俄罗斯年轻人不愿意怀念苏联的原因所在。
只有饱受战火折磨人才知道和平的可贵。历史证明,国家的安定繁荣才是政权维系的根基,所以致力于维护“民生”的国家注定不会让民众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