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中暑的防治
高原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如在阳光下剧烈运动或在温热无风的山林中活动量较大,身体内产生的热量无法靠流汗散发出去的话,人就会中暑。
中暑的症状为:
头痛、脉搏快而有力,脸色燥红,体温升高,过后或许会很快失去意识甚至导致意外。
发现有人中暑,应尽快将患者抬至阴凉通风处,抬高其头肩部半躺下,脱掉外衣用水浸湿患者内衣,不停扇风并用冷毛巾擦拭患者身体,患者清醒时应给他喝一些凉开水,体温正常后,将湿衣服换下。
二、水疱的防治
长时间的徒步行走或登山很容易在脚上磨出水疱,所以出门时最好穿与脚磨合穿惯了的登山鞋。
在水疱出现后可用消过毒的针穿上一根头发,针刺破水疱后用手轻按患处,使液体顺着头发流出,再用创可贴或干净的纱布包好。
三、雪盲
冰雪地或水面会反射很强的太阳光,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将双眼直接暴露在这种环境里数小时,即可造成雪盲。
雪盲会造成视力的短暂消失,其症状为:对光线敏感不停地眨眼,眼中似有沙子,疼痛、眼睛发红、流泪。
若发生雪盲,应以眼药水洗清眼睛,到黑暗处或以眼罩蒙住眼睛用冷毛巾冷敷,减少用眼,尽量休息。
记住不要热敷,高温会加剧疼痛。
良好的环境能及时缓解雪盲的症状,但完全恢复通常需5~7天。
四、冻伤及其处理
寒冷天气里,身体组织的末梢(手、脚、耳、鼻等处)由于散热较快而血液循环又不畅,容易出现冻伤。
冻伤按其严重程度分为四度:
一度冻伤伤及皮肤表层,患处刺痛并渐感麻木,皮肤僵硬苍白或出现蓝色斑点,恢复温度后会有充血和水肿现象;
二度冻伤达真皮层,患处红、肿、痛,数小时后会起水疱;
三度冻伤深达皮下组织,患处皮肤呈青紫、紫红或蓝色,皮肤会逐步变黑、坏死;
四度冻伤是最严重的冻伤,肌肤甚至骨都受到损害,皮肤呈紫黑或青灰色,随即组织坏死,可能导致截肢。
冻伤可伴随着失温现象,急救时应先处理后者。
冻伤救治可用体温温暖,但对三度以上的冻伤者施温者要注意时间不能长。
一般为30~40摄氏度的温水漫泡患处或以温毛巾热敷,水温不能高,也不可用火烤使患处温暖,伤处受热过快会产生剧痛。
当患处恢复血色和知觉后停止热敷,在伤处涂上冻伤药膏,然后用纱布或质地柔软的衣物轻裹患处。
特别注意不可摩擦或按揉患处,也不要挑破水疱。
有很多人以为用雪擦拭患处可以快速升温,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冻伤部位处理后不宜暴露于寒冷中,要注意保暖,更不要以解冻的脚走路。
冻伤的预防
风雪天外出戴上手套、防寒帽,防寒帽最好是能护住耳朵的,否则应戴上耳朵罩;
保持脚部的温暖干燥,袜子湿了及时更换;
风大时停止活动,找个避风的地方休息;
经常按摩揉搓易冻伤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稀薄,组织缺氧和血液循环不畅更易导致冻伤,此时能吸氧补充则为最佳。
五、失温
失温是指人体内部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弥补身体散失的热量,而导致的体温下降。
在恶劣的天寒或风雨条件下历时太久,特别是当人筋疲力尽或衣服湿透的情况下易发生失温。
一般当体温降至35摄氏度以下时,则进入了失温状态。
失温的症状表现为:
烦躁、感觉寒冷、反应迟钝,剧烈而无法控制的战栗、行动不能协调、走路跌撞欲倒、脉搏减缓、头痛、视觉模糊、心跳慢,呼吸细弱。
失温救治的原则是防止患者继续丧失体温,协助患者获得正常体温。
对失温患者首先将其移至温暖处,脱掉潮湿的衣服(不能全脱光,边脱边换,换以温暖干燥的衣物,用睡袋裹住身体)。
患者清醒时可让其饮用热饮,食用含糖高热量的食物。
若患者失去知觉,可用热水袋放在患者腰背部,胃、腋窝、后颈、腕部、裆部,这些部位血液接近体表,可以将热量带入体内。
切记不能给患者喝酒,酒精会使体表血管张开加快体内热量散失。
六、高山病及其防治
进入高原地区时一般人需要2~3个月的时间,慢慢适应当地的低氧环境,使人们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并能进行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脑力及体力活动。
如果人不能适应高山低氧环境则会发生高山病,如高原性心脏病、高原性细胞增多症、高原性高血压及高原性低血压。
高山病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就越低,因此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
但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仍然不变,为使血液中维持人体所需的含氧量,故必须增加红细胞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细胞含量需要几天的时间。
因此在刚进入山区时,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形。
高度越高,过渡时间越短,产生的反应就越剧烈,这种生理反应一般称为“高山病”。
1.高山病的症状
呕吐、耳鸣、头痛、呼吸急迫、食欲不振、发热、睡意蒙眬,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和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水肿、休克或痉挛等现象。
2.预防的方法
登山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调平稳,并配合呼吸,同时要视坡度的急缓而调整,使运动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避免急促的呼吸。
上升的高度应逐渐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应控制,以适应高山气压低,空气稀薄的环境。行程不宜太紧迫,睡眠、饮食要充足正常,经常性地作短时间的休息,休息时以柔软操及深呼吸来加强循环功能及高度适应,平常应多作体能训练以加强摄氧功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