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人,他们一段时间会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或缺乏,愁眉苦脸,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动作缓慢,不愿跟人交往回避社会等等。等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变得情绪高涨,乐观热情,兴奋话多,讲话滔滔不绝,活动增多,整天忙忙碌碌等。这两种情况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其实,他们患了一种叫双相情感障碍的疾病。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共病率的特点,该病对患者的婚姻、子女、职业等诸多方面均有严重影响,15~44岁人群中,在全球范围双相障碍为致残原因的第六位。该病临床上误诊率高、识别率低、自杀风险高,完全治愈率低,很多患者和其家庭备受困扰。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俗称躁郁症。
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的诱发原因有哪些呢?
1、生物学因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5-羟色胺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多巴胺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γ-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
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2、遗传学因素: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3、心理社会因素: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双向情感障碍的症状有哪些呢?
1、抑郁发作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
2、躁狂发作(1)心境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言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招蜂引蝶。
如何治疗双向情感障碍呢?
1、心理治疗,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2、药物治疗,联合情绪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具体使用什么药物还是需要医生开具的,切莫乱服用。
3.物理治疗,病情严重者,可进行电休克治疗,首先可能需要选用的是情绪稳定剂,以及在必要的基础上用抗抑郁剂,当然要比较小心地使用抗抑郁药以避免它转相成为躁狂相,那如果是在躁狂相为主的一个目前的发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