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白癜风医院据报道
2009年5月任吕梁市委副书记;
股票消息 港股早盘低开高走,抗跌性比较强,中资股止跌反弹,为大市带来支撑,其中金融股较为强势。截止午间收盘,恒指涨0.43%,涨101点,报23819点;国企指数涨1.58%,涨180点,报11598点;红筹指数涨0.49%,涨21点,报4430点。大市半日成交410.79亿元。 胜利证券表示,港股昨日持续下跌,市场情绪低迷。周三美国股市小幅收跌,延续了昨日下跌趋势。周二美元汇率大涨令道指蒙受了5个月以来的最大跌幅。美元汇率继续上扬,内地经济数据利空,降息已经完毕,未来未见到任何新的动作,内地股市持续调整,港股跟随,尤其是蓝筹股,成了下跌的重灾区,操作上建议投资者可以逢低买入下跌较深的蓝筹股。 第一上海指出,恒指仍有向下探底的倾向,但估计在 23500 附近,有望找到阶段性底部。事实上,恒指去年收盘价在 23605、250 日线在 23581、而 0.618 倍*金比率回吐幅度在 23512,因此,23500 关口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图表支撑位。而值得注意的是,恒指的 9 日 RSI 指标已下跌至 20 以下,处于严重技术性超跌状态,跌后反弹要求已来得强烈。如果恒指在短期内进一步跌近或小幅跌穿 23500 的话,抄底操作可以更全面的展开。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近两年显然正成为外资并购的多发地带。 继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徐工集团被国际风险投资商凯雷投资收购以来,又一起发生在该行业的外资并购正在悄然进行中。 据《红周刊》调查了解,虽然同为“中国机械行业500强”之一,但与龙头徐工集团并购最大的不同是,此次并购的并购方可能将是美国财富500强之一的跨国公司——美国的英格索兰,而被它相中的“猎物”则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建设机械。 在建设机械2006年3月10日公布的2005年年度报告中,我们或许能够嗅到其中的蛛丝马迹——在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展望中,公司表示,“未来必须在进一步进行改革、嫁接、整合管理和经营中,结合股权分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进战略投资者,使之有一个更加合理、更有生命力和更加优质高效的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 但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 《红周刊》于4月18日亲赴建设机械所在地——陕西西安,多方面的采访调查发现,公司对于战略投资者的引入正在紧锣密鼓的接洽谈判当中。 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在意料之中的是,关于公司可能被诸如英格索兰这样的跨国企业收购一事,在公司的职工当中已经是传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在讨论公司如果被外资收购后,外方是否能拿出一笔大钱安置好我们这些员工呢。”建设机械的一位老员工如是表示。 而在西安采访期间,一位建设机械的流通股股东对《红周刊》表示,在自己向公司董秘白海红了解关于外界传闻建设机械将被外资可能收购一事时,白海红并没有正面回应,只是很含蓄地向他表示:国内机械行业的技术水平不高,和国外机械行业合作或收购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国家机械工业部原来一直担心国外机械行业收购国内的公司会导致垄断,但随着入世之后关税壁垒的逐步降低,被外资收购的势头不可阻挡,也不可避免。 白海红还表示,作为一家和英格索兰公司合作十余年的上市公司,他们很愿意被英格索兰这样的大公司收购。 他介绍说,建设机械最早是和德国的ABG公司合作,后来ABG被英格索兰收购成为其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这样就相当于建设机械和英格索兰合作了。而当前双方合作的情况是,ABG提供给公司主要产品大型沥青摊铺机的技术,公司采购由ABG提供的一些诸如电机之类的主要部件产品,两个公司长期以来合作关系良好。 先股改后重组 仅仅有合作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收购能够非常顺利进行。我们注意到,建设机械独特的股权结构,某种程度上,也为收购的进行提供了便利。 自公司于2004年6月上市以来,前三大股东的股权结构就一直保持稳定。公司第一大股东陕西建设机械(集团)持有股份公司的国有法人股4152.85万股,占比达40.89%,第二、三大股东分别是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他们持有的国家股分别占比为29.44%和28.19%。两者相加,持股总和达57.63%,远远超过第一大股东。 作为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华融和信达当年都是以债权转股权形式,按1:0.65的比例折合成上市公司的股份。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的相关规定,他们具有阶段性持股职能。在2004年6月17日建设机械公布的招股说明书中,这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就承诺自公司上市之日起的12个月内不启动股权退出计划,而如今年显然早已经超过了其承诺期。 还有意思的一个巧合是,徐公机械的母公司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也是在受让华融、东方、信达和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计持有徐工机械48.68%的股权的过户手续后,才实现被凯雷投资并购的。 据《红周刊》了解,建设机械公司本来是打算通过股改将并购重组相关事宜结合起来,但由于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尽快完成股改,而且陕西省常务副省长赵正永也在年初发起“冲锋号”,要求陕西上市公司必须加快股改推进速度,务必在上半年基本完成股改,因此,建设机械已经在年报中表示将在6月末将股改方案上报到上交所。 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果想等正常程序完成外资并购的所有事情的话,时间肯定来不及,所以只能先进行股改,后再进行股权转让、并购重组等相关事宜。 寻求最大范围的突围 “我们的竞争对手都是国外的工程机械巨头,如何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寻求最大限度的突围,将是建设机械2006年的一个战略性目标。”4月20日上午,建设机械董事长高峰在接受《红周刊》专访时如是表示。 尽管高峰表示,2005年,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使机械行业市场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同时,由于国外大型工程机械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又加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建设机械能够发展到现在的局面已经“实属不易”。他还笑称,“这个行业中没有胜利的,只有剩下的,承受力也是一种能力”。但与国际强手的竞争中,建设机械还是显得抗风险能力不够,经不起剧烈的撞击。而这一问题其实也是中国整个机械行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要脸,还是要命?”这一有着哈姆雷特式的问句,在高峰眼里却是关系着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高峰所说的“脸面”,指的是市场占有率,而“命”当然是企业的发展生命力。 “在2005年,为了守住市场份额,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高峰表示,2005年公司主打产品摊铺机的市场份额虽然提高了2、3个百分点,但由于采取分期付款等系列灵活机动的付款方式,用户占用公司资金数额较大,库存商品增加,使公司的应收帐款大大增加,造成公司市场占有率提高,但利润下降的尴尬局面。 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利润当然是第一位的。因此,高峰表示,在2006年,公司将积极采取“清欠、压库”等措施,寻求最大限度的突围,力争扭亏。而引入战略投资者,自然是其中力度较大的一个措施。 当问及公司在引入战略投资者一事上进展如何时,高峰表示:“我们正在积极接触,多方洽谈。” 当问及对战略投资者有何考虑时,高峰表示,“我们希望的战略投资者当然要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但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要热衷于筑路工程机械这个行业,是来做实业、做事的。” 高峰总结道,建设机械希望引入的战略投资者,能够促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对国家、企业、股东、职工等各方面都有好处,使公司能够与国际工程潮流一路同行。 按此标准,英格索兰这样的实业公司显然要比凯雷投资这样的风险投资机构,更加受到建设机械的欢迎。 为何英格索兰的可能性较大? 尽管公司方面表示正在多方面积极接触战略投资者,目前并未最后确定是哪一家,但据《红周刊》调查分析,英格索兰的可能性显然要更大一些。 一般人可能对英格索兰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不过,在工程机械领域,这个有着众多品牌的美国财富500强的企业,也是被世界上号称为“隐性冠*”的公司。有关资料显示,公司在不同细分市场都占据着全球市场的市场领导者地位,具有不可撼动的竞争地位。 虽然从1871年建立以来的英格索兰就是一家多元化和多品牌的公司,但这种品牌的“数一数二”战略则是最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通过大量的并购和转让,英格索兰试图在所涉足的细分市场都建立起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 如今,英格索兰生产的产品涵盖了压缩空气系统、运输冷藏系统、建筑设备、高尔夫用汽车、门控安保等十几个领域,是全美最大的机械及设备生产厂家之一。2003年英格索兰的营业额为98.76亿美元,全球雇员超过55000人,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并连续3年被美国《工业周刊》杂志评为“最佳管理”公司,以及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赞赏公司”。 而英格索兰的全球CEO赫伯特2005年年初曾对中国媒体提到了他们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国在英格索兰的全球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将会加大英格索兰在中国的投资,计划在将来的3到4年,将在中国的销售额提升到10亿美元左右,同时使现有员工的数量翻一番。”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作为一家多元化的公司,为了达到大多数品牌都在该领域占据第一或者第二的地位的目的,英格索兰将会并购很多很有潜力的公司,同时卖掉那些不具有优势的公司。 而从建设机械的基本情况看,显然也符合英格索兰的并购目标。据业内人士分析,建设机械公司虽然企业不大,总股本不过1亿股,但一直是大型沥青摊铺机领域的龙头企业,和英格索兰的全资子公司德国ABG的合作又有十余年的基础。英格索兰如能成功并购建设机械,将可以很好地整合英格索兰在中国的一系列投资项目,使它在中国投资的链条连起来,包括无锡道路机械、上海英格索兰压缩机、桂林工具有限公司等。 与此同时,建设机械的总体实力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没有进到前十名,只是在“500强”中排在中游的位置,所以,对于当前不少人士担心是否会因此造成外资垄断中国机械行业的可能性,实际上非常小。 身为建设机械的董事长,高峰同时也是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副理事长,他也谈到,在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外资并购事情上,孰好孰坏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对于不同类别、不同背景的企业,外资并购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他希望管理层能够在“管住的基础上放开搞活”: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蒸蒸日上、自我发展能力强的企业,当然应该谨慎一些,而对于那些依靠自身力量经营难以有很大改善的企业,并购重组对他们来说,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从这几方面情况看,英格索兰并购建设机械似乎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就在前一天,百思买宣布同意收购数字音乐供应商Napster Inc.,收购价格5400万美元。此举不仅帮助其赢得了大约70万名用户,还扩充了其线上音乐业务,并有可能使得这项服务在移动上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