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破解金融危机急需新动力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中国金融市场规模大,市场机制却没有发挥作用

金融改革应该说是中国改革到现在进展最快、方向最明确的一个领域。其实,金融改革是从年开始的,为什么到今天我们还在说金融改革?金融体系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状况?我觉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市场规模做得非常大,但市场机制几乎没怎么发挥作用,这是三十几年金融改革的基本现状。

年刚刚开始改革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叫中国人民银行。当时既是中央银行,也是商业银行。今天的金融体系和年做一个比较,进展是很明显的。经济学家喜欢用一个综合性指标,即M2占GDP的比重来代表一个国家相对的金融资产规模。

我们的这个数字将近%,美国是80%,很多国家的数字在这之间。我们的数字比较高有一些特殊原因,比如说银行主导、我们的储蓄比较多等。但总体上来说我们的金融资产相对规模已经非常大了,我们的M2占GDP的比重、M2的绝对规模都超过了美国。虽然我们常说中国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不太发达,但即便如此,我们的企业债的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二。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银行都做得很大。年我们的金融体系几乎出很大的问题,但是今天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都名列全球十大银行,所以说我们的资产、机构、市场都已经做得非常大,这是金融改革到现在取得的成绩。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我们*府对金融体系运作的干预还是很普遍,而且程度很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一个指标叫“金融抑制”的指标,或者反过来叫“金融自由化”指标,这两个是反过来的。金融抑制是什么意思?就是*府干预利率、汇率、资本的配置,干预跨境资本的流动等。中国的金融抑制在全世界的排名很靠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金融抑制的一组数据中一共有91个国家,中国排第四位,可见我们*府对金融体系干预程度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这个现状是我们今天看新改革的起点。

苏东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区别:休克疗法VS边际改善

为什么我们走到了这样一个状况?理论上来说,发展金融就应该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什么把规模搞得这么大,市场机制又没有发挥作用呢?我的理解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实际是两个双轨制促成的。第一个双轨制就是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双轨制。我们和苏联、东欧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策略,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它们的改革是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今天是计划经济,明天是市场经济。

理论上来说很好,实际当中问题很多。我们追求的是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改善,同时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包括保持一定的就业率。最初的策略是尽可能地发展非国有经济,同时支持国有经济继续发展。如果一开始就把国有经济都给私有化了,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这就是双轨制的起源。我们的策略一开始还是比较成功的,经济比较平稳,当然后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但从总体看来,这种边际改善的策略,在支持增长、提高收入方面,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国有和民营企业的双轨制必然导致第二个双轨制: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的双轨制。今天的服务业、制造业、农产品基本上都是随行就市,供求决定价格。这个放开为什么重要?因为要由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把市场放开了,才知道你的比较优势在哪儿。

*府干预要素市场以支持国有企业运行

但是同时我们对要素市场的干预是很严厉的。劳动力市场到现在还有户籍制度,城乡居民的福利体系是不一样的。在资本市场,我刚才已经说了,中国的金融抑制名列世界前茅,土地市场、能源市场的各种干预也非常多,为什么?我觉得第二个双轨制其实就是为了支持第一个双轨制。大部分国有企业其实效率不是那么好,怎样支持它?比较简单的就是财*支持,但是我们的财*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更简单的办法就是*府直接干预要素的定价和分配,以此支持国有企业尤其是一部分效率比较低的国有企业继续运行。

两个双轨制是同时而来的,有了第一个双轨制必然有第二个,否则第一个运作不下去。但是第二个双轨制里头一个最重要的扭曲就是金融体系的扭曲,就是刚才说的金融抑制*策,因为资金的运用在现代市场经济当中是最核心的。

“影子银行”产生的动机在于规避监管

为什么要继续改革?过去的做法尽管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效果比较好,但是现在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结构失衡。过去支持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把资金的价格压低,资金价格压低意味着利率压低、汇率压低,必然导致投资、出口的冲动高涨,经济结构失衡变得越来越厉害,随之导致了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资产泡沫。

为什么房地产泡沫这么严重?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一个高度扭曲、高度抑制的金融体系里头,老百姓有了钱没地方去,能够投资的就是银行存款或者房地产。银行存款是不给我们很好的回报的,房地产成了多数中国老百姓唯一值得投资的地方,不形成泡沫是不可能的。

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其实在不断地积累,也就是说第二个双轨制其实很难再持续。举个例子,我们今天都说的“影子银行”是什么?其实就是钱从银行游离出来在外部做交易,比如很多信托产品、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为什么要从银行正规的资产负债表上游离出来?因为正规体系中有各种监管。

“影子银行”形成的一个最简单的动机就是规避监管。这个趋势如果延续下去,我们的利率管制、信贷管制很难持续。另一个例子就是“热钱”。我们现在说中国有资本项目的管制,但是市场一波动,我们就说很多热钱出去了,很多热钱进来了,说明资本项目管制*策的有效性在不断下降。

两大传统支柱产业无法带领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阶段

过去的金融体系似乎支持制造业的增长、扩张非常有效,但是今天碰到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动力。中国经济今天转型为什么困难?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过去的支柱产业不行了,需要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过去的支柱产业一端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另外一端是在东北、西北的资源型重工业。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近来是出口和投资“两驾马车”支持的,“两驾马车”的背后是这两大产业。现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正在快速地失去竞争力,重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想靠这两个产业继续支持中国经济增长非常困难。

很多人问中国经济哪一个季度会见底,什么时候会回升?短期内的任何见底和回升都是临时性的。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新的产业形成,带领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阶段?有没有这样的产业?也有。包括互联网经济、互联网金融、快递、通信、发电机械、大型机械装备等,有很多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但是规模不够大。这些企业和产业形成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要创新和产业升级。

过去制造业的扩张基本上就是利用低劳动成本、低生产成本,银行可以很容易地帮助它们解决这个问题。今天要创新和产业升级,很难靠传统的银行来做这个工作,需要有新的金融形态、金融渠道、金融中介来支持新的支柱产业的形成,这也是需要金融改革的重要原因。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精神是发挥市场的作用

金融改革改什么?*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批准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头有几段是关于金融改革的,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个叫放开准入。国内、国外的机构都应该让它们更容易进入市场,包括让更多中国金融机构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为什么都要降低准入,增加金融机构?要增加竞争,提高效率。最明显的一条就是建立新的民营银行,现在已经建了五家,速度太慢,但方向就是这样的。

第二个是开放市场。我们的金融市场做得很大,但是市场机制没发挥作用,都是*府在帮助它们做各种决定,这是和市场化改革的原则相悖的。下一步就是要开放市场,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逐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实际这也是全会的核心精神。*府要监管,但是*府不能帮金融机构做决定。具体而言,这个工作其实是很多的,决定里头提到了汇率、利率、国债收益率的问题,还包括其他金融机构的问题。

第三个是改善监管。金融中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信息不对称。在交易完成前它可能引发的问题叫逆向选择,在交易发生后可能引发的问题叫道德风险。总而言之就是,如果你不够了解交易对手,本来可以给你很好回报的金融中介,有可能出现很大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市场是非理性的。

我们经常说最好的分析师也很难准确预测价格水平。资本市场和其他市场尤其是自然系统的一个最重要区别就是人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人会对市场上的信号做出反应。如果你认为价格会从50元涨到元,我可以保证最后的价格一定超过元,因为每个人都想追逐从50元到元的价格上涨。

金融监管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开放市场的同时控制风险。金融放开来了,很多做不好的国家都碰到了金融危机。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反对利率市场化,因为你做不好的话,资源配置不当的问题会更突出。有人反对资本项目开放,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是因为资本项目放开就碰到金融危机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开还是不开?

我们最后做的结论是应该开,开比不开好。现在不开并不能说就不会发生金融风险,开有金融风险,不开也有金融风险,都要积极地防范。但同时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投资回报、资源配置的获利,远远超过潜在的风险。要做什么,全会的决定已经很清楚了。

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逻辑可以是一致的

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