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收藏护士三基 [复制链接]

1#

?

1、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消失。


  2、体温每升高1°c,基础代谢率提高13%。


  3、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升高1°C,心率约增加18次/分,儿童可增加更快。


  4、缺氧的类型:低张性~、血液性~、循环性~、组织性~


  5、胆汁的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中和胃酸、促进胆汁自身分泌。


  6、正常人血清钾浓度:3.5~5.5mmol/L


  7、典型的DIC分三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8、休克的发展过程: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衰竭期


  9、休克早起患者的表现:脸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弱、尿量减少


  10、休克患者的补液总量是量需而入,遵循“需多少,补多少”原则。动态观察静脉充盈度、尿量、脉搏、血压等指标,作为监控输液量多少的依据。


  11、心力衰竭: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综合症。


  12、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全身感染、酸碱平衡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心率失常、妊娠与分娩


  13、肝性脑病分四期: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


  14、过量输液导致肺水肿的直接机制:短时间输入过量液体,导致肺血容量急剧增加,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血管内皮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入肺泡形成肺水肿


  15、DIC:是由多种致病因素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导致机体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引起全身性出血,微循环障碍乃至多器官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16、心源性休克: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两下降所引起的休克


  17、急性肾衰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时间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有水中*、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等。


  18、肠热症:病后第2~3周可采血作肥达反应。


  19、脑膜炎球菌对干燥、寒冷、热等极为敏感,55°5分钟被即被破坏。在室温下3小时内即可死亡,临床上采取的标本应保温保湿,并立即送检。


  20、破伤风杆菌的致病因素主要为破伤风外*素,即破伤风痉挛*素。


  21、白喉杆菌的致病因素是白喉外*素。


  22、细菌性食物中*可分为感染型和*素型。


  23、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外*素和类*素、动物血清、不同个体间的血细胞抗原及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24、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B细胞执行体液免疫。


  25、阿司匹林的基本作用: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影响血栓形成、。作用机制:与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有关。


  26、强心甙主要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和某些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7、变异性心绞痛首先硝苯地平


  28、肝素过量用鱼精蛋白解救;双香豆素过量用维生素K解救


  29、糖皮质激素短效类:可的松、氢化可的松、中效类: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去炎松;长效类: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外用类:氟氢可的松、氟轻松、倍氯松


  30、氨基甙类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耳*性、肾*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31、进行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肝”,其次是“肾”,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血糖水平的恒定。


  32、正常血糖:3.9~6.0mmol/L。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33、成人每天的蛋白质需要量为80g


  34、清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子。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


  35、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是“铁”,成人男人及绝经后妇女“每月”需铁约“1mg”。


  36、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L”时,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


  37、CVP代表右心房或胸腔段静脉内的血压;正常值:6~12cmH2O。偏低:输液量不足。偏高:输液过多多块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38、胸膜腔负压的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和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回流。


  40、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的顺应性、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防止肺不张、防止肺水肿


  41、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心室肌的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及心率


  42、BMR: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6度


  43、晶体渗透压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最主要、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4、血液的生理功能:运输功能、缓冲功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参与生理性止血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


  45、去大脑僵直:在中脑的上下丘脑之间切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出现紧张亢进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


  46、肾病综合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大量蛋白尿、全身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脂尿


  47、急性白血病共同的临床特点:发热、乏力、出血倾向、进行性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


  48、肿瘤的扩散方式:直接蔓延和转移。其转移途径有: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种植性转移


  49、炎症蔓延的途径:局部蔓延、淋巴道蔓延、血道蔓延。炎症的局部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50、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脂肪栓塞


  51、血栓的类型:白色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混合血栓


  52、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53、坏死的分类:凝固性~、液化性~、纤维素样性~


  54、肉芽组织的功能: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症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55、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A:全身因素:年龄、营养;B:局部因素:感染与异物、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辐射


  56、动脉性充血分为:生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57、形成淤血的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受阻、心力衰竭


  58、引起漏出性出血的原因: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


  59、内囊三偏征:对侧偏麻、对侧偏瘫、同向性偏盲


  60、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豆状核之间。分:内囊前脚、内囊膝、内囊后脚


  61、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视觉中枢:距状裂浅层皮质


  听觉中枢:颞横回


  62、伤寒病肠道病的病理变化发展经历四期:髓样肿胀去、坏死期、溃疡期、愈合期


  63、HIV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输血或血制品传播,注射针头或医疗器械等传播,围生期传播,器官种植或职业性感染等传播


  64、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65、男性尿道长16~20cm,全长分三部:尿道前列腺部、膜部、尿道海绵体部


  三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尿道结石易嵌顿于此。


  三处扩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舟状窝


  两个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


  66、成人膀胱位于小骨盆前部,耻骨联合后方、正常容量男性约ml,女性约ml


  67、食管三个狭窄:a食管的起始处,平第六颈椎下缘,距中切牙约15cm,b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相当于胸骨角平面或4~5胸椎之间高度,距中切牙约25cm,c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平面,距中切牙约40cm


  68、人体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骨起杠杆作用,骨连结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


  69、正常成人的脊柱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软骨、韧带和关节连接而成。颈曲、腰区凸向前,胸曲、骶区凸后


  70、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器官、淋巴组织组成


  71、胆结石组成成分分类:胆固醇结石,黑色素结石,棕色素结石


  72、临床上*疸*染的部位:巩膜、皮肤、指甲床下和上颚


  73、护士的任务是需要帮助人群解决以下四个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减轻痛苦、维持健康、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74、护理学中的人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


  75、护理概念的演变分三个阶段:以疾病护理为中心、以患者护理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76、长期卧床患者,静脉壁的紧张性较低,可扩张性较高,加之腹壁和下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小,由平卧位突然站起来时,可因大量血液积滞在下肢,回心血量过少而发生昏厥。

每篇文章阅读完后请

戳一下下面的赞助商广告,不花钱,可重复点击

您的每一个点击都能帮小编坚持发送下去

↓非常感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1.休克在微循环衰竭期最突出的情况是()A.血管内高凝状态B.后括约肌收缩状态C.代谢性碱中*D.前括约肌收缩状态E.毛细血管内“可进可出”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A

微循环衰竭期,血管内处于高凝状态,形成微血栓,甚至引起DIC。故选A。

2.各类型休克的根本变化是()A.代谢性酸中*B.脉搏快C.尿量减少D.组织灌注不足E.低血压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D

组织灌注不足是休克的根本变化。故选D。休克是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由于全身微循环障碍,组织和器官血液灌流不足、缺氧而引起代谢障碍、细胞结构和功能损害等全身反应。

3.感染性休克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间最长不宜超过()A.1天B.5天C.3天D.7天E.2天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E

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稳定溶酶体膜,但应用限于早期、用量宜大,可达正常用量的10~20倍,维持不宜超过48小时。否则有发生急性胃黏膜损害和免疫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的危险。

4.休克代偿期表现不包括()A.血压下降B.兴奋C.过度通气D.烦躁E.舒张压升高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A

休克代偿期时中枢神经兴奋性增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尿量减少,心率、呼吸加快,脉压缩小等。故选A。

5.休克指数的计算方法是()A.收缩压与舒张压之比B.心率与舒张压之比C.脉率与舒张压之比D.脉率与脉压之比E.脉率与收缩压之比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E

休克指数(SI)是脉搏(次/分)与收缩压的比值,是反映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指标之一,可用于粗略估计失血量及休克程度分级。正常值为0.58。SI≥1时,表示血容量约减少10%~30%,属轻度休克;SI≥1.5时,表示血容量的减少30%~50%,属中度休克;SI≥2时,表示血容量的减少50%~70%,属重度休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