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青霉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包括儿童、孕妇以及脓*症、脑膜炎、心内膜炎及其他危及生命的感染患者。青霉素作为经典药物一直沿用至今,与它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优点密不可分。青霉素至今仍是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的一线用药,对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等常见疾病也是首选用药。
在中国,打青霉素之前必须要做皮试,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人人都了解的常识。皮试是出于安全目的而对患者进行的一种风险预测手段,目的是降低青霉素过敏的发生概率。因此青霉素使用前要详细询问过敏史,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皮试。
为进一步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的使用和判读,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国家卫健委于4月发布了最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明确了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皮试的适应症及操作规范、严重过敏反应的救治方法等,为皮试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皮试是安全使用青霉素的第一道防线
指导原则指出皮试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风险。
青霉素皮试是目前预测青霉素速发型过敏反应最快速、灵敏、有效的检测方法。通过完整、规范的皮试诊断方法,青霉素皮试可安全有效地评价成人或儿童,为用药安全建立了第一道防线。
而头孢菌素皮试预测是否过敏的临床价值很低,目前也没有合适的皮试试剂。使用头孢菌素之前,只能通过询问过敏史判断,使用之后密切观察,警惕迟发性过敏反应,及时、正确地抢救。
青霉素“过敏”还可以再次皮试
指导原则要求记录过敏史时,既往仅皮试阳性患者,应为“既往皮试阳性”,而不应表述为“过敏”。皮试阳性史不是过敏史,皮试阳性也可再次做皮试。
国外一项针对青霉素过敏的研究显示,一般人群截至成年时有多达20%的人被贴上青霉素过敏标签。利用皮试和口服激发进行正式的过敏评估后,在有久远和低风险青霉素过敏史的人中,只有不到5%被检测出真正过敏。虽然有许多患者被贴上青霉素过敏标签,但其中95%以上经过适当、安全地评估后可安全地接受青霉素治疗。
按过去的做法,很多患者从此再不做皮试,贴上青霉素过敏的标签,永远不用青霉素。指导原则的发布增加了使用青霉素的机会。
青霉素“过敏”标签化带来的危害
由于操作技术原因加上患者个体差异(服用药物、哮喘、荨麻疹、婴幼儿或老人等)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实践中青霉素皮试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预测值要高于指导原则中的数据。假阳性会影响患者用药,使患者失去选择青霉素治疗的机会。假阴性会给患者安全带来危害,且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需要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
陪伴青霉素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很多都在儿童期被贴上了青霉素“过敏”的标签。儿童期被贴上的青霉素“过敏”标签很少受到质疑,可能导致多次使用非β内酰胺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和被贴上其他抗生素的过敏标签。
这个标签无论对个人健康还是公共卫生都会带来重大的影响。一旦被贴上青霉素“过敏”的标签,意味着可选择的有效抗生素减少,往往会被给予广谱抗生素或更高级的替代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如首选药物青霉素,且产生较多与替代性抗生素相关的*性作用,住院患者还会引起较多的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从公共卫生角度来讲,使用广谱抗生素替代治疗可能会导致艰难梭菌感染、抗生素耐药(如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等),治疗成本升高,住院时间延长,给公共卫生构成威胁的同时加重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因此,应尽可能避免贴上药物过敏标签带来的沉重负担,以及对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方面的不良危害。
结语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促进青霉素这种经典老药的价值回归,完善皮试方法及正确认识皮试是首要任务,莫让“过敏”标签化。按照指导原则要求,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要一起努力,提高一线医护人员对过敏反应的理论及皮试操作实践能力,加强医疗机构对过敏反应的防控水平,协调促进研制或引进更科学的青霉素皮试试剂。
新的指导原则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指明了方向。专家指出:“抗生素皮试是一个十分严肃但又有争议的课题,特别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后者的合理使用十分有现实意义。我认为该指导原则对抗生素的皮试及合理使用具有现实指导价值。”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和执行指导原则,更准确地进行青霉素过敏评估,临床合理应用青霉素,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降低患者及医保支出,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参考资料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年版)的通知,-04-13
2.时境迁,青霉素过敏.NEJM医学前沿,年12月12日.被评论文章(由嘉会医学研究和教育集团翻译):MarianaCastells,DavidA.Khan,etal.PenicillinAllergy.NEnglJMed.;:-.
唐蜜宋凤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