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冰凉、湿冷(常常有花斑),心动过速(或严重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外周静脉不充盈,颈静脉搏动减弱,尿量减少,神志改变,血压下降等。
治疗方法
1、急救措施
(1)严密观察,防止失血。
(2)因意外事故而导致大量失血。
①对于休克病人,一定要注意,在用担架抬往救治处时,病人的头部应靠近后面的抬担架者,这样便于对休克者随时密切观察,以应对病情恶化。
②医院的途中,病人头部的朝向应与载他的交通工具(救护车、飞机等等)前进的方向相反,以免由于加速作用导致病人脑部进一步失血。
③如休克者是大月份孕妇,应让她取侧卧位,否则胎儿以及巨大的子宫会压迫血管,致使回心血量减少,加重休克。
2、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在程序上,首先要保证气道通畅和止血有效。气道通畅是通气和给氧的基本条件,应予以切实保证。对有严重休克和循环衰竭的患者,还应该进行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止血是制止休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压迫止血是可行的有效应急措施,止血带应用也十分有效。应该尽快地建立起两根静脉输液通道。
3、大量快速补液
随输液通道的建立,立即给予大量快速补液。对严重休克,应该迅速输入1~2L的等渗平衡盐溶液,随后最好补充经交叉配合的血液。为了救命,可以输同型的或O型的浓缩红细胞。特别是在应用平衡盐溶液后,在恢复血容量中,尚不能满足复苏的要求时,应输浓缩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达到10g/dl以上。但对出血不止的情况,按上述方法补液输血是欠妥的,因为大力进行液体复苏,会冲掉血管中的血栓,增加失血,降低存活率。为此,医院前急救中,使用高张盐溶液达到快速扩容的作法尚有争议。
4、针对大量失血的治疗
在针对大量失血进行复苏之后,即在为补偿失血而给予输血之外,还应该再补给一定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以便适应体液分离之需。
损伤性休克
临床表现
凡出现大量失血、失水或严重创伤时,均应想到发生休克的可能。
在病程中,如发现患者有精神兴奋、烦躁不安、出冷汗、心率加速、脉压缩小、尿量减少等,即应考虑已有休克存在。
如患者口渴不止,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皮肤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呼吸浅而快,脉搏细速,收缩压降至12kPa(90mmHg)以下和尿少等,则应认为已进入休克抑制期。
治疗方法
1、做好创伤的现场处理,如及时止血、镇痛、保温等。
2、最简捷的方法控制实质脏器或血管损伤出血和空腔脏器破裂造成的污染。
3、最大限度地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恢复正常体温,纠正酸中*和凝血功能障碍。
4、待患者的生理功能紊乱得到纠正,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进行再次手术,取出填塞物,对损伤的脏器进行确定性修复手术。
感染性休克
临床表现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感染性休克的微循环变化和内脏继发性损害比较严重。
从血流动力学改变上,将其分为:
(1)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感染灶的代谢产物使肺等脏器小静脉收缩,返回左心的血量减少和动脉压下降,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也可使血容量减少,引起休克。特征是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而心排血量降低。
(2)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感染灶释放出某些扩血管物质,使微循环扩张,外周阻力降低,血容量相对不足,机体代偿性地增加心排血量,以维持组织的血液灌流。特征是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而心排血量增加。
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在病原菌未明确前,可根据原发病灶、临床表现,推测最可能的致病菌,选用强力的、抗菌谱广的杀菌剂进行治疗,在分离得病菌后,宜按药物试验结果选用药物。剂量宜较大,首次给冲击量,由静脉滴入或缓慢推注。为更好地控制感染,宜联合用药,但一般二联已足。为减轻*血症,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下,可考虑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及时处理原发感染灶和迁徙性病灶。重视全身支持治疗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抗休克治疗
(1)补充血容量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是感性休克的突出矛盾。故扩容治疗是抗休克的基本手段。扩容所用液体应包括胶体和晶体。各种液体的合理组合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
(2)纠正酸中*根本措施在于改善组织的低灌注状态。缓冲碱主要起治标作用,且血容量不足时,缓冲碱的效能亦难以充分发挥。纠正酸中*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恢复血管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性,并防止DIC的发生。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旨在调整血管舒缩功能、疏通微循环淤滞,以利休克的逆转。
(4)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①强心药物的应用;
②维持呼吸功能、防治ARDS;
③肾功能的维护;
④脑水肿的防治;
⑤DIC的治疗;
⑥肾上腺皮质激素和β-内啡肽拮抗剂;
⑦其他辅助性治疗。
每日基础五分钟,后期冲刺更轻松
配套题库??有效复检薄弱点
长按识别,扫码获取
点击阅读原文,每日为自己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