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又看到顶层在不厌其烦的表示,要全力拼搏产业升级,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产业升级这个话题,大家都很熟悉,也比较认同这个理念,我也多次说过,产业升级,是我国必须要走的路。
早些年为了快速完成原始积累(购买力),有形之手动用各种手法干预了人口增速,工业化的进程,虽然得到加速,老龄化的增速却也比一般国家快得多,现在虽然出台了各种激励的政策,但只要工业化还在继续,生产力还在跃迁,个体,尤其是女性不再需要通过组队(婚姻)的方式,分担生存资源,那么再多的激励手段也只起到延缓作用,人口结构性失衡终将不可逆转。
不过话虽然这么说,这些激励客观上也起到了延缓超老龄化到来的时间点,为我国的产业升级争取到一些宝贵时间,大家一定要明白,无数国家的发展史已经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产业升级提高劳动效率,才是对冲人口结构性失衡唯一办法。
如果只写到这里,本文和以前也没什么太大区别,惊涛骇浪这4个字,最早出现于去年10月16号的大会上。
当时对这个词的解释是,“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从这之后,这个词就被多次提出,是什么危机让顶层说出了如此严肃的话?
脱钩吗?我觉得不至于,美国心里很清楚,只要没有找到完全的替代者,在商品端和我们完全切割,是弊大于利,毕竟只要有需要,美国完全可以像过去两年一样,源源不断的印出美元,别人拿到美元后,又可以像对付菊厂一样,通过源头卡死技术交流(交易),使之辛苦获得的美元,出现用途上的边际递减(买美债),这种通过印刷出一些纸片来换取实体商品的行为,美国又怎么可能不愿意!
事实上我国和美国的主要矛盾,就是上述循环中,我国不愿意在维系这个循环,不愿意再当地主家的长工。
前面说过,我国需要在人口结构性失衡,没有彻底走向终点之前,通过产业升级提高劳动效率,对冲掉人口上的超老龄化,由于早年间的人口干预,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算充裕,
据网上查到的资料,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不少人可能对这种数据没有直观的感受,那么可以参考下日本。
据日本总务省年发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万人,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大约6万人,老龄化率已经达到29.1%,分别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这种状态下日本经济,是个什么样子,大家都很清楚。
所以留给我们的时间,理论上还剩下12年,过了这一阶段,我国的生产效率,盈利能力,如果依旧没有大幅度攀升,受到影响的不止是消费,庞大的养老支出很有可能会拖垮财政。
隔壁的日本近些年三分之一财政收入都被用于支付养老,用于追逐前沿产业的银子开始出现明显滑落,大家不要被美国那套自由主义忽悠,以为什么都不管,市场就能按照经济学家想象中的样子,高效率的自我运转,不是的,积累财富最快的手段,不是辛苦的搞生产,做贸易,而是利用信息,武力,财富,各种角度的不对称,进行破坏式掠夺,咱们不说欧美的发家史,就说俄的休克疗法,就是铁一般的证据。
我国能够短短几十年完成工业化,通过超高效率的组织力,持久的基础投入,打造出一个稳定,安全,有序的大市场,才是一切产业的根源。
像90年代的互联网,如果我国没有持续性在基建上投入,仅仅依靠市场自我循环,恐怕和很多贫困地区,到现在,因为没什么利益,大概率还无法联网,后续的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甚至以后的智能互联网,都将与这些人无缘,市场规模也会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这个道理我们懂,美国也懂(纺织起家史),之前的电动车法案,就是最好的证据,假如美国相信自由市场一定是最有用效率的,那么他为什么还要通过这个方案?如果他不相信,那么他以前所说的话掺了多少水分?
之所以从日本讲到我国的互联网再到美国的电动车,就是为了说明一件事,一个国家,尤其是后发国,在市场建立前的基本建设,市场建立后的产业投入,都是需要顶层进行长期投入。
而眼下的日本顶层,已经逐渐丧失这个能力,之所以还没彻底垮塌,一个是汽车产业链一直没什么像样的对手,靠着这一块的盈利,给他持续输血,另一个是为了凑齐养老金,长久以来都是人为的压低利率,通过债券市场近乎免费借银子,在用这些凑来的银子,又去投资日债和日股,形成一个较为完美的资金循环,不过破绽也很清晰,之前的美元抽水(回收流动性),拉高美债利率的同时,日本国债利率也是一路起飞,导致上诉的链条差点崩掉,后期汇日率暴跌,也只不过这个链条的显化。
大家可能不清楚,我为什么要说这些,美国是经过美日贸易摩擦大,对于我国这类制造型国家,会如何产业升级,会走哪条路,该如何进行围堵,都是一清二楚。
我以前经常说,只要我们不断的进行产业升级,时间就在就站在我们这,这句话反过来对美国,其实也一样,只要在剩下12年内,尽可能的拖延我国的脚步,使我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之前的规划,陷入到日本式经济困境,优势自然会倾向到美国那一边。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美国的种种不合理行为。
为什么要借日韩之手,建立东亚版北约。
为什么宁愿让自家,以及各种小弟(荷兰日本光刻机)企业盈利大减,疯狂裁员,也要完成技术上的切割。
为什么要和菲利宾的签署四个军事基地,屡次挑动印度和我们对立,东南亚,中东,欧洲,只要在我们在的地方,就要拼尽全力的抹黑,重伤,丑化。
一切都是因为政治利益高于经济利益,哪怕未来12年美国没有丝毫进步,但只要我国同样如此,对美国来说,都是值得的,九十年代,一个工业化的日本震撼了世界,一个工业化体量是日本10倍的国家,又怎么可能不让美国步步心机。
写到这里,可能有不少朋友又该担心了,面对美国的全方位封锁,我国该怎么入围。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美国布下的大网,确实来势汹汹,可这些都是牺牲所在国的稳定性,盈利性,经济性为前提,如此还要驱使他国充当马前卒,就必须给予相应的补偿,如果美国小家子气,不肯给足银子,寄托于依靠军事力量强势镇压,那和当初被东欧剧变,撕开最后一页窗户纸的苏联,没什么区别。
如果养着,美国精心建造的秩序,就会完全颠倒,过去是由世界养着美国,等美国开始养的那些仆从国,自家的日子过得不顺心,又陷入旷日持久的资源输出,内部的舆论该如何平息,要知道美国人均可不止一把火力,惹毛了是真敢突突的。
当然,还有一个最恶劣的办法,俄乌冲突中,美国在大家的眼皮底下,上演了一出空手套白狼,先是把俄踢出算系统,再把它外部资金冻结,最后再把这个资金交给乌,让他来购买美国的火力,再去和俄互撕。
整个过程中,美国不仅没有花多少银子,还利用这次机会大赚了一笔,所需要付出的只不过是一个扯淡的价值观,外加一个合格的代理人,如此的买卖,岂能不大赚特赚。
不过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乌的家破人亡,美国是最积极是推动者,后续如果没办法妥善处理,甚至因为其他利益,反手把他给卖了,纵使是铁杆小弟,都得心有戚戚。
俄的被制更是给所有人所有国家一个教训,
作为个体来说,你以为你带着资产悄摸摸地跑到美国,从此就安枕无忧了,实际上你的钱只是暂时寄存在那里,只要美国有需要,你随时都得交出来,这两年一些老坛酸菜为什么不再扯美国的私有财产,为什么不再扯美国的自由博爱,无他,他们自以为是的信仰,被美国当成杂草般抛弃了。
作为国家来说,今天你能以这个理由制裁俄,明天你就能以同样的理由制裁我,为了不让自己的资产沦为废纸,货币多元化,势在必行,我国货币能够在短短三年间,从4.3%跃升到7%,少不了各国的推波助澜。
以上这些是美国的优势和劣势,而我国想要破除美国包围圈,无非就4个字,守正出奇。
无论美国怎么打压,封锁,我们都要以贸易,以互利互惠作为第一原则。
以我国的15亿人口的体量,想要过上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准,所需要的产业链绝不是一点点,如此庞大的产业链,想要完全升级成功,以我国内部需求,是无法达成的。
所以我们需要整合一切能够整合的资源,其中也包括愿意来我国做生意的美企,只要有往来,就有漏洞,有漏洞就不是铁板一块,美国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整合。
海外的需求也得利用起来,借此消耗我们多余的产能,为我们的产业升级提供资金与市场,这条路也是当年美国走过的路,只不过高高在上的太久,他已经忘了当初是怎么走的。
虽然与我们贸易的国家大多数都不怎么富裕,但他们有人,有资源,而我国有他们急需的各种商品,只要双方形成的一个完美的产业链,彼此的依赖性大增,在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下,我国货币的使用场景自然会丰富起来,考虑的货币本身的排他性,我国多了,美国必然是少了,双方调动资源的能力,就会此消彼长,无形中就会削弱了美国的潜力(超发货币。)
在一个以美国为代表的小团体,终归只是世界上的一小撮,而这小撮在美国的镰刀下,也碎得跟玻璃片似的,美国占据优势时,还能是使唤一下,一旦处于劣势甚至是平等,树倒猢狲散,指不定啥时候倾情上演。
如果事情真的到了这一步,那么惊涛骇浪就不再只是虚言,因为美国为了挽回一切,极有可能铤而走险,由围转攻,通过武力的方式决出最终赢家。
而此时决定胜负的,就是各自的工业能力,制造业自诞生起,就是军民两用,谁的高端产业能力越强,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这也是我国必须要发展高端产业的原因,唯有将此等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坦然面对对手的任何挑衅,才能让他国心安理得的使用你的货币。
因为电脑不在旁边,这篇文章都是我用手机一点点打出来的,有错误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认真来讲,这篇文章还不算完整,美国想拉拢印度,又疯狂做空他的经济,我国应该如何扩大内需,进行双循环,限于篇幅,都没怎么写,希望下次有机会可以交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