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心梗急救,不要被这些误区误导
TUhjnbcbe - 2024/10/1 17:24:00
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s://m.39.net/pf/a_5154124.html

随着天气转凉,又到了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这是因为,天气寒冷,易导致血管收缩,造成血压剧烈波动;人们的运动量减少,导致人体的血液循环减慢;而且喝水少,排汗也少,导致血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梗塞、心肌梗死发病的几率。

不过,如果不幸发生心梗,千万不能犯这些违反医学原则的谬误,否则祸害会更大。

胸痛胸闷症状就是心梗?

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疼痛还可以发散到左肩、左臂,有时疼痛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不典型的症状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甚至头部、下肢、脚趾疼痛。

心梗典型的疼痛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烧灼样,患者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持续时间常超过30分钟,甚至长达数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但是,并非所有胸痛、胸闷都是心梗的表现。事实上,有很多疾病都会出现类似症状,在没有相关病史、检查的支持下,不要盲目“自诊”为心梗,更不要胡乱吃药。但马上就诊或呼救是应该的。

去枕头平卧?

对于心梗患者,发作后停止活动,保持呼吸通畅,是尽可能减少梗死面积的措施之一。有条件的话,可以吸氧以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况。如果患者已经昏迷,则要及时清除患者嘴里和鼻子里的分泌物,并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以避免呕吐物误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

不过,如果患者还有知觉,并没有陷入昏迷状态,没有呕吐物反流气管的风险,显然是无需去枕平卧的。尽管去枕也无害,但心梗不会导致气道闭塞,气道不会因去枕而放松,也根本无需放松,头枕在硬邦邦的地板上还会造成不适。

到处寻找急救药?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经常心绞痛发作的冠心病患者,一般都随身常备硝酸甘油,不至发作再翻箱倒柜。如果家里没有该类药物,那么也无需强求所谓的“急救药”,例如阿司匹林等,立即拨打才是正道。

如果胸痛患者的心梗症状不典型,又没有冠心病和类似的发作史,诊断不明确,喂服硝酸甘油是否正确就很值得商榷。而且,即使真的是心梗,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的药物,但它可以使全身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若心梗患者同时合并血压偏低,那么服用硝酸甘油就是一大禁忌,会导致血压进一步降低,增加休克的风险。所以,在没有测量血压的情况下,随便给可疑心梗的患者喂服硝酸甘油,非常非常危险!

建议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肥胖、不良生活习惯、遗传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特别是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家中应准备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服用前,应该测量一下血压,若低于/60mmHg要慎服;心绞痛发作时可每5分钟服一片,总量最多3片,若疼痛不缓解,不应再服,可能是心肌梗死。

心梗发作几分钟就会没命?

尽管有少数心梗患者会在几分钟内死亡,但临床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救治时间为发病后的2小时,俗称“黄金分钟”,若能在分钟内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绝大多数心肌可以免于坏死。若能在发病后1小时内打通堵塞的血管,患者死亡率仅为1%;如果延迟到发病后6小时打通堵塞血管,死亡率将会升高到6%以上。

所以,所谓的“几分钟内没命”是极罕有的情况,除了增加自己的紧张感,对抢救没有任何帮助。面对心梗患者,家属自己首先不要过分慌张,别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患者,给患者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在等待救护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比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帮助医生了解情况。

心梗发作时不能上厕所?

怀疑心梗发作,患者立即停止任何活动,就地休息,避免外界干扰是正确的,之所以有不能上厕所的说法,是因为各种能增加心肌耗氧量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体力或精神因素,都可能加重患者的心肌梗塞,甚至直接导致死亡。而排便时,因用力屏气而导致心梗的老年人并不少见。

不过,禁止心梗患者上厕所虽然没错,但并不表示应该阻止排便。如果是小便,这个行为本身并不费力,不加重病情,可以在身下用器皿接住尿液,甚至可以直接随地排。相反,憋尿会使全身神经紧张,引起血压升高,对心梗患者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大便的话,则宁愿排不出,也一定不能用力。

医院救治?

心梗的救治虽然刻不容缓,但目前临床一致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应选择有急医院首诊,即便到达没医院,也应尽快转诊到医院。

然而,很多自行转运的患者为了节省时间,医院,80%医院选择不当而延误了治疗时间。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交通道路网络完善,大部分城市拥有介入治疗中心,大多数情况下2小时黄金时间内完全可以将患者转医院。医院有介入能力,可以拨打咨询或让其派救护车。

如果去的医院,无法进行冠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最终须转院治疗的话,耽误的时间只会更多,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赶紧签字,啥也别问?

在紧急情况下,家属尽可能配合医生治疗,争取时间是必须的,但这不等于“啥也别问,赶快签字”。

要知道,签署知情同意书,是在对病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方案表示认可,而医生有必要向患者解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根据,并说明治疗方案的益处、不良反应、危险性及可能发生的其他意外情况。只有这样,患者和家属才能综合考虑自身情况,自主地作出决定,接受或不接受这种诊疗,承担相应后果。

如果啥也不问,啥也不知道就签字,抢救顺利,成功救治倒还好;一旦回天乏术,有些家属会因为不能接受后果,不能理解医生,反悔等,引起纠纷,甚至做出不理智行为。

其实,医生与家属谈话之时,并不代表救治停了下来,各种抢救和准备工作仍在密锣紧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医生只是见缝插针。当然,家属应争取一次听清医生的话语,尽量给予理解,在自己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听从医生的建议,或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不要拖延。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梗急救,不要被这些误区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