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头孢导致的过敏性休克,如何正确抢救一文全
TUhjnbcbe - 2024/12/22 19:41:00
                            

原创宋秋怡医学界呼吸频道收录于话题#呼吸急救站6个#呼吸“药”总结65个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全文干货!

头孢菌素分子中含有头孢,属于一种半合成的抗生素,其作用机制在于干扰敏感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具有明显的杀菌效果,高效、低毒、抗菌谱广泛、可耐青霉素酶,因此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备受青睐。

根据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市场报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全球抗感染药物市场排名中位居首位[1]。可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抗感染药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我国的“十二五”医药科技发展规划中,其重点头孢品种包括:头孢匹罗、头孢噻利、头孢唑兰等[2]。

虽然头孢类菌素在抗感染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是药三分毒”,头孢类菌素依然会引起一些不可预测的严重不良反应,例如过敏性休克。如以下案例所示:

患者,女,8岁。

反复发热,伴随阵发性咳嗽一周,因此就诊。

体温39℃,意识清醒,精神稍差,观察其咽喉可见充血,双侧扁桃体正常,肺呼吸音清晰,无肺啰音,心肺正常,腹部平软,肝脾无触痛,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

根据上述症状和查体,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基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拟给予头孢哌酮静脉输液,结合清热解毒辅助治疗。但是在对患者进行皮试(皮试液:头孢哌酮现配,0.1ml)10分钟后,患者颈部出现斑丘疹,精神萎靡,嗜睡,烦躁。15分钟后,斑丘疹面积逐渐扩大,面部显浮肿,患者随之进入昏迷状态。观察患者脸色苍白,四肢冰冷,心率减缓。诊断为头孢哌酮过敏所致休克。

立刻进行吸氧、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肾上腺素,并给予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输入。之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约10分钟后,患者恢复意识,可清晰对答,呼吸30次/min,心率96次/min,血压96/60mmHg。30分钟后皮疹逐渐消退,体征恢复平稳。

▌思考:

什么是过敏性休克?有哪些特征?

过敏性休克属于由IgE介导的抗原抗体I型速发变态反应,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立即反应,可引发急性微循环功能障碍、多脏器损伤,必须立即进行抢救,否则会危及患者生命。主要症状表现为:

(1)可发生在接触过敏原后的数秒至数分钟内,也可发生在1小时后,发病紧急、突然;

(2)可以发生于皮试过程中,也可以发生于初次注射时;

(3)过敏症状出现越早,病情越严重;

(4)循环系统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冒冷汗、紫绀、脉搏减弱、血压降低、烦躁不安,这是由于患者接触过敏原后,其周围血管扩张,缺乏有效血容积,难以维持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

(5)呼吸道阻塞症状:表现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这是由急性喉头水肿、气管痉挛、肺泡内出血、非心源性高渗出性肺水肿所致;

(6)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晕、面部及四肢麻木、意识丧失等等,这是由于患者的脑组织缺氧所致;

(7)其他过敏症状:例如皮疹、发热、腹泻等。

哪些高危人群需重点警惕过敏性休克?

(1)使用放射性碘显影剂的患者;

(2)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

(3)被蜂蛰的患者。

头孢类菌素是常见的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口服体内吸收差,需要通过注射给药,第三代头孢菌素分布广,具有较强穿透力,可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肾脏排泄。其中头孢哌酮经胆汁排泄。

头孢类菌素如何引起过敏性休克?

实际上,临床由头孢类菌素所致的过敏性休克较为罕见,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1)患者自身具有过敏体质,其体质比常人更具敏感性,也具有更多的过敏原,和其缺乏IgA、内分泌失调有一定关系。

(2)头孢类菌素自身具有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当药物进入人体后,降解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和体内大分子载体发生不可逆结合,进而迅速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引发一系列过敏性症状。其中过敏性休克是严重的过敏性反应,和IgE介导有关。

图1:过敏性休克发生机制

发生过敏性休克后,如何进行紧急抢救?

(1)立刻停止给药,给予氧气吸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这是抢救过敏性休克患者的首选药物。症状如果不缓解,可每隔30分钟进行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2)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处理。如患者呼吸受抑制,则进行人工呼吸,行心肺复苏,给予呼吸兴奋剂肌肉注射;如喉头水肿,则立即通知麻醉科进行气管插管。

(3)由于患者进入休克状态后,其四肢冰冷、毛细血管不充盈,难以穿刺,影响输液给药,因此必须保持静脉输液通路顺畅,并须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

头孢类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抗感染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该类药物依然会引起一定的过敏反应,甚至于引起过敏性休克。当患者使用头孢类菌素后发生过敏性反应时,必须给予迅速的抢救,同时我们也需要寻找抗生素过敏的原因,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方可提高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赵梁艳,范兰珍,张珠间.关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年版)的刍议[J].今日药学,,31(9):-.DOI:10./j.issn.-X..09..

[2]杨烁,林平,杨雅麟,等.从司法判决分析降低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所致纠纷的策略[J].医院药学杂志,,41(13):-.DOI:10./j.-..13.13.

本文首发:医学界呼吸频道

本文作者:宋秋怡

审核专家:孙丹雄

责任编辑:戴戴章丽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1
查看完整版本: 头孢导致的过敏性休克,如何正确抢救一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