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张图
这两天
这张图和这段文字出现在很多人的朋友圈
这不是回顾历史
也不是战争记忆
而是发生在几天前的事!
日前,在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作业过程中,扫雷战士杜富国处理一枚遗留高爆手榴弹时,突遇爆炸,虽然身穿排雷防护服,仍全身多处受伤,危及生命。历全力紧急救治,受伤战士目前已脱离危险,各项生命体征良好。
扫雷作业区位于中越边境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属于丛林山区,离县城较远。10月11日下午2点40分发生爆炸后,战士杜富国当场昏迷休克、伤情十分严重。现场军医进行急救包扎处理后,战友们迅速护送杜富医院进行先期抢救治疗。同时,扫雷大队向桂林联勤保障中心第59医院请求进一步医疗救援。医院迅速抽调外科、骨科、眼科、烧伤、皮肤等科室的多名专家,组成应急抢救小组,组织两辆救医院协助救治和后送。
经过军地双方医护人员近3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杜富国术后伤情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这位受伤的战士
今年只有20岁出头
假如有一天
你失去了双手
你的双眼看不见了……
你会怎么样?
这是一个过于沉重的假设
而对这位战士来说
这一切
是他接下来的人生
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
排雷
——无论是电视、电影中
还是新闻报道里
我们都已经听说过了
但现实中
每天与死神面对面的
是这些与炸弹捉迷藏的勇士
他们每天起来第一件事
就是认认真真把遗书放好
再去执行扫雷任务
每天晚上回来以后第一件事
是把遗书反复修改、添补新的内容
然后再去睡觉
你或许觉得震撼
你或许曾听说过他们
尽管我们已经讲述过许多次
关于排雷战士的故事
但今天
我们还要再讲一次
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命
都是珍贵而独一无二的
在我们静好的岁月里
是他们
用鲜血与生命
把黑暗挡在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问题一:什么是地雷
地雷是一种价格低廉的防御武器,埋入地表下或布设于地面的爆炸性火器,最早的地雷发源于中国。现在国际公约已经全面禁止使用地雷了。
常见的地雷包括反步兵地雷、跳雷和反坦克地雷、跳雷等,上世纪70年代由联邦德国研制的火箭布雷系统,使得地雷的布雷效率大大提高,一门火箭炮在8秒内就可以布雷数百个,而一个火箭炮连一次齐射就可以布下面积超过数千平方米的雷场。
问题二:我们的士兵为什么要去排雷?
逐渐远去的两山轮战
年到年的中越边境冲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年2月到3月的自卫反击战,第二个阶段是年4月,围绕老山和者阴山地区所进行的作战,第二个阶段持续时间比较长,基本上一直反复争夺、对峙到年。由于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着老山和者阴山的两山地区展开,同时参战部队是从各大军区抽调部队轮番上阵,所以也被称为“两山轮战”。
由于作战主要是围绕着老山和者阴山的两山地区展开,同时参战部队是从各大军区抽调部队轮番上阵,所以也被称为“两山轮战”。
南疆的硝烟已经平静了将近三十年,但是那些曾经在猫耳洞里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还要在战场上与敌人拼死相搏的将士们,他们无愧于最可爱的人这一光荣的称号。
正在埋雷的越南士兵
正在铺设地雷的我军士兵
年,正在执行雷区排雷任务的我军士兵。
我们对地雷的印象大多来自电影《地雷战》,但是现代战争中对地雷的应用,远不是当年电影中那句“不见鬼子不挂弦”那样简单。地雷挂弦只不过是最简单的拉发雷,而在两山轮战时,地雷光是触发方式就有拉发式、绊发式、压发式、遥控式等很多种。引爆方式有一踩就炸,也有踩下去不炸一抬脚反倒炸了,还有跳起来才炸的。产地有美国的、苏联的、中国的、越南的。材质有铁壳雷、木壳雷、胶壳雷、塑壳雷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这样一来,地雷的威胁也就自然非常大了。当时最有经验的老兵都一致认为,最可怕的还是地雷,因为地雷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防不胜防。
72式反步兵雷,尺寸这么小,但威力却不小。
地雷非常适合在亚热带丛林地带中使用,所以当时双方在两山地区都布设了大量的地雷,数量之大密度之高,都是战争史上所罕见的。以一个战例来讲,解放军在某无名高地铺设地雷,在阵地前沿,正面米,纵深20米至30米共铺设枚各型地雷,平均30平方米范围就有1枚地雷,走不上几步就会踏上地雷。越军三次偷袭都因为踩上地雷而暴露,不仅难以靠近阵地,还付出了7人被炸死多人被炸伤的代价。
66式反步兵定向雷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地雷的分类也逐渐细化,专门对付步兵的反步兵雷就成了两山地区所使用地雷的主角。反步兵雷又称杀伤地雷,是一种埋设于地下或布设于地面,通过目标作用或人为操纵起爆的一种对付软目标的爆炸性武器,专门用来杀伤人员、马匹等有生力量,按杀伤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爆破型和破片型,爆破型利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来杀伤人员,破片型则是利用爆炸产生的飞散破片(或钢珠)来杀伤人员。
此时的反步兵雷装药越来越少,装药量的减少不仅使地雷重量减轻尺寸减小,更便于携带和隐藏,更重要的是装药量减少后,人踩上地雷不至于被炸死,却会被炸伤脚掌和小腿。而在战场上,为了救助一名伤员可能需要四五个人,后续还要治疗休养,如果残废的话,国家还要负责其后半生的生活。炸死一个人却只需要简单的掩埋。相比之下,炸伤一个人比炸死一个人能够消耗更多资源,显然更为合算,但是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却是更为残酷。
越军曾大量使用美军遗留的地雷,图为美制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问题三:中越边境排雷到底有多难?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越边境云南段埋设约万余枚地雷、48万余枚(发)各类爆炸物,形成大小不等、断续分布的个混乱雷场,面积约平方公里。
年11月3日下午,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在马关县举行誓师大会后,四百多名排雷兵走进雷场。中越边境第三轮大规模排雷行动开始了。
中越边境群山连绵、山势陡峭,蜿蜒的国界线隐匿其间,一眼难于辨别。
“雷的种类多,密度大,这是中越边境扫雷面临的困难之一。”一名排雷指挥员介绍说,不同种类的地雷引发原理不一样,排爆手段也不同。
这些由多型号地雷组成的混合型雷场,颇让工兵头疼。曾参与埋雷的梁文波记忆犹新,“有中国制造的58式防步兵压发雷,59式防步兵绊发雷,69式防步兵跳雷,72式防步兵压发雷,72式防步兵跳雷。越南的地雷大多是自己制造的,杀伤力很大,不容易控制,有PPM2型地雷、MN9地雷,土制木壳雷,也就是棺材雷。”
搜排出来的未爆弹,虽锈蚀不堪,但仍有杀伤力。
它们或深埋地下,或藏在石缝里,或掩于溪边,甚至还被挂在树上。三十多年后,山河依旧,地雷却已遁形。由于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原因,不仅地雷本身的性能发生了改变,埋设的位置也向深层移动,甚至被植被根须包裹,排雷作业的难度和危险性增大。
这些“会跑的地雷”曾把扫雷兵傅秀堂吓出冷汗。一次作业时,爆破组炸开了地表上面30厘米的浮土层,工兵手持探雷针上前一探,大吃一惊:就在刚刚炸开浮土的地方,下面一层一层地累积了几十颗地雷。
后来经过分析,这些地雷的移动轨迹得以展现,先是被雨水冲刷,紧接着一枚枚地雷顺着山沟随水流而下。恰巧有一块大岩石横亘水沟之中,像把筛子一样,把一枚枚地雷拦了下来。日积月累,最终堆积成密密麻麻的“地雷山”。
引爆排出的地雷
据有关数据显示,一枚地雷成本20元,清除它需要元。
年至年间,中国政府先后组织两次排雷和一次勘界排雷,把口岸、通道和生产生活区、耕作地的雷场大致排除干净。然而,部分遗留的雷场以及勘界新划入的地区中,仍存在地雷和其他爆炸物。
仅云南段尚有48片雷区、95个雷场,涉及面积七十多平方公里。初步估算,这些雷场中约有地雷47万余枚、其它爆炸物15.7万余枚(发)。
排雷机器人只能适用少数地方。
“由于雷区地势相对复杂,大部分工作还需要人工完成。”扫雷指挥部指挥长陈安游介绍,为最大程度地降低排雷作业本身的风险,除采取人工搜排、火箭弹爆破扫雷、扫雷弹爆破排雷、纵火毁雷等传统排雷方式外,云南省军区扫雷部队还采取机械扫雷和机器人排雷等科技手段,防护服、小铁锹、小剪刀、小红旗、探雷针、金属双频探雷器,依然是常见的扫雷装备。新晋装备机械扫雷和机器人排雷虽可部分地替代人工,却只适合植被较矮、较稀疏、地势平缓的区域。排雷兵的风险依然很大。扫雷机器人和喷火枪无法解决深埋在土里的地雷。扫雷作业中,人员精神高度紧张集中,通常30分钟一次轮换。
多型号地雷组成的混合型雷场,颇让工兵头疼,它们或深埋地下,或藏在石缝里,或掩于溪边。
问题四:解放军为何还在人工排雷?
中越边境扫雷作业,是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进行,自然条件差、作业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不少网友表示很心疼我们的扫雷兵,也很敬佩他们保家卫国的情怀。但也有网友提出质疑,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为何还要用人工去排雷?
那么,中越边境扫雷为何不用机器人?为何要让战士近距离接触地雷呢?
其实,这并非是对生命的漠视或是我国的扫雷装备不先进,更不是我们不爱惜战友的生命。
真正的答案让人泪奔……
是我军扫雷装备不够先进?
并非如此!
那么我军先进扫雷装备有哪些?
一起来看——
01
遥控雷场清障车
雷场清障车,是通过遥控操作的。具有在坡度小于40°的山地进行清障排爆作业的功能。该车具有较强的爬坡能力,操作手可以在米范围内实施无线遥控控制,完成扫除浅层防步兵地雷、清除灌木丛和铲运树木等任务,以电锤击爆地雷手雷等未爆炸物品,这期间即使产生爆破碎片或者冲击波都不会对操作员构成危险。
02
智能排雷机器人
机器人扫雷可以部分替代人工,危险性相对较小,在植被较矮、较稀疏、地势平缓的区域很适用。犹如一个黑色的精灵,机敏地伸出探头,左右转动几下,细心地探测,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角落。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能有效避免伤亡!
03
综合扫雷车
新型履带式综合扫雷车,其主要用于扫除“敌”前沿阵地多种防坦克地雷场,为突击作战的坦克、装甲部队开辟通路。同时,它也可在纵深战斗及防御战斗中扫除“敌”方机动布设的雷群,还可用于战后扫雷。
类似这样的扫雷装备还有很多,
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既然先进扫雷装备如此多,
中越边境为何依然要用人工排雷?
原因一:地形复杂,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路
中越边境扫雷作业,是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进行。
这里山高坡陡林密,很多地方地势险峻,有的地方脚下就是陡峭的崖壁,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机械化的排雷装备在很多地方根本派不上用场,堪称灵活的扫雷机器人也在这些陡坡和密林前寸步难行。
雷场地势陡峭。
官兵们在狭窄陡峭的通道上搬运作业装备。
雷场地形复杂,有时扫雷官兵需要拽着绳子等东西保持平衡。
在怪石林立的雷场,勇士们身着厚重的防护装具进行人工搜排作业。
原因二:这几乎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雷场
据了解,埋设在中越边境上的地雷不仅有中式、越式地雷,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苏联和美国的介入,苏式、美式地雷也不少见。地雷种类更是有防坦克雷、防步兵雷、松发雷、绊发雷、跳雷、诡计雷等至少数十种。
同时,时间的洗礼也是妨碍排雷工作的主要难题。从中越战争结束至今的几十年里,高温和地表水冲刷已严重腐蚀地雷和爆炸物。一场暴雨和洪水过后,地雷和爆炸物的位置有可能发生了改变,或裸露路边,或深埋土壤,或藏在石缝,或隐于小溪,让扫雷士兵防不胜防。
这种密度大、类型多、变化大的混合型雷场最让排雷士兵头疼,几乎是全世界最复杂的雷场。
在扫雷行动中,扫雷兵将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和雷场情况,采取人工搜排、火箭弹爆破扫雷、扫雷弹爆破排雷、纵火毁雷、机械扫雷和机器人排雷等方法,并非只是用探雷针、探雷器。
虽然扫雷机器人等设备的加入能降低扫雷兵的危险,但这仍然是一个危险的任务。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扫雷机器人、机械化扫雷、爆破排雷等方式都很难确保百分百清排彻底,无法解决深埋在土里的地雷,一些犄角旮旯很可能会被漏掉,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危险。
从世界范围内,包括美军在内的发达国家军队,在扫雷排爆时应付如此复杂的情况,也只能更多地依赖人工搜排的办法。军迷们熟知的电影《拆弹部队》里,就有大量美军人工清排爆炸物的镜头。
我们当然知道采用别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的可能性。但中越边境排雷的特殊性,却让我们的扫雷兵们必须挺身而出。因为——
我们要确保我们的国土上,没有一寸土地遗留有地雷,必须“百分之百”安全。
我们要确保移交给百姓的土地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潜在危险,必须“百分之百”安全。
我们要确保中国军人承担的使命里,不能打一丁点儿折扣,必须“百分之百”完成。
为了这些“百分之百”,中国扫雷兵选择了让一些网友难以理解的方式,把危险留给了自己。
无论如何,军人的职业、军人的战位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可以预料或无法预知的风险。扫雷兵更是如此。从穿上这身军装起,军人就做好了一切准备,包括为国为民牺牲自己。
为了向世人证实移交的雷场已无地雷,扫雷指挥部官兵,通常会用中国军人独有的验证方式:手拉着手,徒步走过雷场的每一个角落,用自己的双脚证明这块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地带已不存在残存的地雷。
不管何种地貌,
不管用何种工具排雷,
雷场清理后移交至当地百姓时,
扫雷官兵都要走一遍。
有的网友会提出质疑:
难道我们除了“手拉手验收雷场”就没有更好的验收方式了吗?
其实,这不仅体现了扫雷兵们对自己工作绝对的自信,这更是一种中国军人式的血性担当。
这些清理完毕的土地要给当地百姓生活使用,所以我们的扫雷兵们从不敢疏忽大意,因为他们明白,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所以,我们不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排雷装备,而是人工排雷更能确保万无一失。毕竟,百姓将会在这篇土地播种,来年的春天,这里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雷场即是战场
我们无法一一记住这些年轻的脸庞
我们甚至无法的得知他们的名字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无从得知也是一种幸运
因为这意味着平安
而我们得知的名字
往往伴随着鲜血和牺牲
在这些英雄背后
留下的
是一片平安净土
在撒下希望的种子之后
在来年的春雨之后
会化作勃勃生机
向那些为和平负重前行的勇士们
致敬!
云报客户端综合来源:央视新闻观察者网中国军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军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