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孩子误食伤亡事件频发!
父母监管孩子真的要上心啊!
年,发生一起令人痛惜的悲剧,广东佛山一年仅1岁的幼童因误食了半瓶降压药,导致急性肾衰竭,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负责抢救的医生表示:
“她咬碎了大量的药物到胃里,会很快起效,进入血液里马上引起中毒。孩子马上出现休克状态。”
幼童被送到顺德妇幼保健院后,医生马上给其进行洗胃,但由于时间过去太久,药物已经被其吸收。
虽然医生及时使用了一些解毒药和抢救措施,但还是没能挽回她幼小的生命。
原来,孩子平时是奶奶带的,而奶奶兜里有一瓶降血压的药。孩子拿到就吃,奶奶发现的时候子已经吃了大半瓶。
慌张的奶奶没有及时拨打,而是找了孩子妈妈。孩子妈妈当时去上班了,这一耽医院已经过去1个小时,等再送到顺德妇幼保健院又过去了1小时……
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这段时间,孩子误吞事件又开始频繁曝出:
年11月11日,固原市西吉县两个孩子,在妈妈忙于家务时误食了放在抽屉里的降压药。所幸及时就医,孩子没有生命危险。
年10月28日,广东梅州一18个月大的幼童情况很严重。她因误服大人吃的降血糖药进了ICU,昏迷近10天。医生说可能脑瘫,会影响智力。
年10月23日,陕西10月大孩子误食瓜子咔喉,医院,所幸及时就医,孩子并无大碍。
年8月22日,2岁孩子把洗衣凝珠当成糖果误吞,导致呛咳、呼吸困难,所幸及时就医,没有酿成严重后果。
每年类似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不计其数的孩子因误吞各种异物而发生伤亡事件。
有数据证实,每年全世界有4.5万多名儿童死于意外中毒,尤其是对于什么都想“尝尝”的宝宝,误食危险物品的概率非常大,任何物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口中之物”。
法国布朗认知科学研究所发现:婴儿无论捡到的是积木还是蜡笔都要放在嘴里吃的行为,这不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而是一种天生的大脑机制。把手送到嘴巴的这个动作,也是大脑从小就养成的一种习惯,正如胎儿在子宫里就开始吮吸拇指,实际上这个动作就是把食物放在嘴里的前兆性动作。
所以,父母如果不注意监管,幼儿误食、误吞事件一直在发生中。
如何预防宝宝误食、误吞?
网上这张图曾在妈妈朋友圈刷屏。
医院接诊的误吞儿童体内取出的误吞物:
塑料棒、图钉、戒指、电池、缝衣针、纽扣、五角星、发卡、钉子、铃铛、石子、手机、手写笔。
铁器、塑料、尖锐物,甚至居然还有电池,这样的东西进入孩子狭小的食道后会怎样,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下面,我们来为宝宝容易误吞的物品做个分类,帮助妈妈们区分和监管:
1)食品类
小宝宝的辅食要尽量细碎,不要出现块状等不易咀嚼下咽的辅食。核桃、坚果等可以将其打碎或搅拌成泥,防止卡喉。
2岁前的宝宝最好不要食用瓜子、花生、果冻、泡泡糖、豆类等食品,尤其是果冻,一旦发生误吸,致死率接近%。
给宝宝吃鱼,一定要注意剔除鱼刺,一旦被鱼刺卡喉,不要私用偏方,应第一时间就医。
容易引起幼儿气道异物梗阻的食物
2)生活用品类
瓶盖、硬币、笔帽、棉签、乒乓球等小物件:
宝宝小的时候没有分辨危险品的能力,对宝宝而言,一切都是新鲜的,像是瓶盖、硬币、笔帽、棉签、等容易忽视的小物件都可能引起宝宝误吞,父母一定要尽可能地将这些物品放置在宝宝触及不到的地方;
妈妈衣服上的装饰物(亮片、金属等)
另外,妈妈抱宝宝时,一定要留意自身衣服上是否有装饰物不见了,安全起见,和宝宝亲密接触一定要换上家居服;
电池:
家中的电池是高危物品,宝宝吞下电池,很可能卡到喉咙,造成呼吸道阻塞,引起窒息;如果电池吞入胃部或食道,会产生化学液体,造成腐蚀,就算最后送医电池被取出,也可能面临一些后遗症。
插在电源上的手机充电器:
如果你家里的手机充电器插在电源上,还是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那么孩子可能会把手机充电器的另一头放进嘴里,由口水导电,造成灼伤,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3)尖锐物品类
针、钉子、剪刀、玻璃渣等尖锐物品,一定不要出现在宝宝的活动范围内。
宝宝一旦误食,不要给宝宝吃任何东西,更不可以催吐,以免划伤食道。如果发生误食,一定要带宝宝紧急就医。
4)有毒物品类
家里的消毒水、洗涤剂、杀虫剂等,若是大量误食很容易致命。
如:樟脑丸,像不像宝宝爱吃的“糖丸”?宝宝很容易对这些像零食一样的东西“垂涎三尺”,要尽量避免让宝宝接触这些有毒物品。
5)化妆品类
闻起来香香甜甜的化妆品最能吸引宝宝了,唇膏、口红、香水甚至指甲油都能引起宝宝吞食的欲望。
其中香水中带有芬香剂,可能会引起中毒,可以先给宝宝喝点牛奶或者温水,帮助宝宝吐出来一部分再去就医。
6)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品类
如遇这种情况,先给孩子喝一些牛奶和鸡蛋清,中和一下酸碱度,医院。
切记不要催吐,从胃部再次经过消化道吐出,会对起器官造成二次伤害,医院会采用药物控制再进行处理。
7)不安全玩具类
人民日报曾曝光一批“儿童玩具安全黑名单“,如果你家里也有,快扔了!
一旦发生误食和误吞如何急救?
1、误食一般药物后紧急处理方式
一般药物类型:药片、酒、酱油等大人能吃,儿童不宜吃的东西
如果儿童误服一般药物,可用手指刺激咽喉催吐,医院洗胃。
误食药物等无毒的东西,立即催吐
2、误食干燥剂紧急处理方式
干燥剂类型主要有以下2种:
生石灰干燥剂——白色的块状物,受潮后变成粉末;
硅胶干燥剂——硅胶是无色透明的小球,有些是彩色的,看起来像好吃的糖果。
误食生石灰干燥剂比较危险,要立刻喝水或牛奶,切勿喝其他酸性液体进行中和。每公斤体重喝10毫升,最多不超过毫升,过量可能会造成呕吐,灼伤食道。然后立即就医。
误食硅胶干燥剂不用太过担心,硅胶不会被肠粘膜吸收,会随大便排出。
误食生石灰干燥剂,先喝毫升以下水或牛奶
3、误食洗衣粉紧急处理方式
可用手指刺激咽喉催吐,催吐后食用牛奶、鸡蛋清、豆浆、稠米汤保护胃黏膜,医院洗胃。
先催吐、再喝牛奶、蛋清保护胃黏膜再洗胃
4、误食有毒/腐蚀性液体紧急处理方式
腐蚀性液体类型:洗洁精、洗涤剂、洗厕剂
此类液体有一定的腐蚀性,会刺激胃黏膜及食道,因此不能进行催吐
应立即喝牛奶、生蛋清、豆浆、稠米汤保护胃黏膜,医院抢救。
不可催吐,喝牛奶、蛋清等保护胃黏膜即可
注意事项:
去医院时把误服药物及药瓶带上,尽可能为医生提供抢救信息。发生意外后第一时间一定要先救孩子,切勿家人间互相指责耽误救治。
5、误吞坚硬异物或食物噎住该如何处理?
误吞坚硬异物最危险的情况就是卡在呼吸道导致窒息。
所以发现孩子误吞坚硬异物首先要判断异物是否有卡住呼吸道的其情况!
未卡住呼吸道处理方式:紧急送医,以手术方式取出。
卡住呼吸道表现:孩子呼吸困难、无法说话发声、脸色发青发紫
处理方式:利用海姆立克进行急救。
1岁以下,和1岁以上需采用不同急救方法:
孩子1岁以下急救方法:
Step1:1岁以下意识清楚的孩子,立刻让孩子俯卧在家长的大腿上,头低于身体,家长的一只手臂托住孩子的身体,手掌则支撑孩子的头部,让孩子的下巴位于家长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用另一只手的手掌根部快速且用力的在孩子两肩胛骨之间拍打,1次/秒,共5次。(如图A步骤)
Step2:让孩子顺势翻身,面朝上平卧到拍打的这只手臂上,注意翻身的过程中,扶住孩子的头部,此时仍然让孩子头低于身体,用家长的大腿作为整体支撑。用两只手指在孩子胸骨中间位置,快速的向下按压5次,深度1.5-2.5cm。(如图B步骤)
Step3:重复上述步骤。在任何一步的过程中,如果有阻塞物的排出,就可以停止。
如果孩子已经失去意识,可以直接想办法取出阻塞物,或者仍可以采用上述办法尽快取出阻塞物,并开始心肺复苏。
注意事项:不要将宝宝双脚抓起倒挂,不仅无法排出异物,还有可能造成颈椎受伤。
孩子1岁以上急救方法:
1岁以上海姆立克法急救示意图
利用冲击腹部——膈肌下软组织,被突然的冲击,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这股带有冲击性、方向性的长驱直入于气管的气流,就能将堵住的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使人获救。
站在病人背后。
用两手臂环绕病人的腰部,一手握拳抵住肋骨下缘与肚脐之间,另一手抓成拳头(上图步骤1)。
快速向里、向上挤压,形成一股冲击性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冲出(上图步骤2)。
重复以上手法直到异物排出。
注意事项:急救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结语
养育孩子实属不易,家长除了要掌握急救技巧,没有比严防死守更重要!3岁以下孩子的家庭要将洗衣粉、小玩具、干燥剂等物品切记收藏好,以免酿成大错!
---------------
希望Wendy妈咪今天的分享能够对你有所启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