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
一些采访和心理咨询案例都显示,这些孩子的共同特征是: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有强烈自杀意愿,缺乏自我价值感。
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孩子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
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不是普通的抑郁症,但是比抑郁症更严重。
1、从症状上来讲它符合抑郁症诊断
它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
2、孩子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得到所有之后他发现自己很空虚,不知道活着的意义。
3、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
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
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有的父母请来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生,用了所有最先进的药物,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想帮助孩子,但是都没有效果。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
“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
6、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
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
7、传统心理治疗没什么帮助
他们的问题大概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们原生家庭的问题——你会发现他们的家庭和谐,孩子和父母关系挺不错的。
但比起孩子,还有不少“空心父母”。
这些父母,才是真正需要被治愈的人。
孩子有空心病,最需要治愈的是父母
一些孩子沉迷游戏,总是玩手机,特别叛逆。
我们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一部分父母把孩子送到网瘾学校,让他们接受电击惩罚……
超职教育赵晨滨老师
沉迷游戏的心理动力学
这是教育吗?
这是推卸责任,但父母只看到孩子躲到网吧去打游戏,他为什么要躲到网吧打游戏?
心理咨询师表示,父母应当先看到自己。
什么是空心父母?
精致利己主义+退行
对内:精致的利己主义
有项研究表明,教师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出现这么多问题?
当下,一切向分数看,忽视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
其实很多老师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加上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先天家庭优势,我都是老师,你学习不好说不过去吧?
这可能是导致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出现了。
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都是精致利己主义者。
我们为了一个好的科研成果,有时候会数据作假;
我们为了能够挣到钱,可以放弃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
我们作为一个医生,可以收红包拿回扣;
有些老师上课不讲知识点,下班时在辅导班里讲;
……
孩子,是向我们学习的。
这也就是家庭教育中一直强调的榜样的力量。
你可以为了一些现实利益稍稍修改自己的道德标准,那孩子也会跟着你学。
超职教育馨玥老师
父母的重要角色
对外:“退行”
退行是指,亲子关系里让孩子做自己的“父母”,满足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内卷越演越烈的今天,很多妈妈心情的“晴雨表”,都来自孩子的成绩,尤其那些上学时,成绩不怎么好的妈妈,
当孩子没有考到她们理想的分数时,他们曾经因为成绩不好,在心里留下的创伤,就被激活,所以她们会把这份羞耻和愤怒,投射到孩子身上,训斥孩子,羞辱孩子。
孩子只有不断的学习,有的孩子甚至成为“嗜考族”,以此来“喂养妈妈”。
孩子没有他自己的人生意义,所以会得空心病。
是不是空心父母,就看脱离“父母”这个角色后,能不能回归自我,找到自己在这世上的定位。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在英国广播电台育儿讲座中讲过:
“你或许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也很珍惜自己做主的生活方式,所以我真为你感到遗憾,因为你一旦变成一个妈妈,从此就要适应孩子,而不是相反。”
父母走出空心,孩子才能自信
改善亲子关系之前,父母需要明确一个心理学概念:内化。
孩子会内化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就像父母的复制人,完美复制了父母的格局、性情、道德水平和自我强度。
“空心病”孩子改变的关键,就在于调整内化。
如果孩子很依赖父母,这种情况该怎么调整?
关键在于父母自身涵容能力的成长,也就是:
“你可以对我发脾气,我也试着在你的愤怒里听到你的需要。”
所谓涵容是心理学上使用的名词,意思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给足抱持。
测测你的涵容力
你要试着做到,包容孩子的缺点鼓励优点的出现,接受孩子的攻击发觉攻击背后的需要,陪伴伴侣的工作中的焦虑并协助伴侣找到方法解决,并且在工作上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立场。
在上面这一段话中,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