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风雨70载middot辉煌忠山用
TUhjnbcbe - 2020/9/24 11:46:00

在医院70岁生日之际,附小宣陆续推出系列专题,带你一起回眸来时的路,找回那些年代的记忆。

今天,给我们讲故事的是

急诊医学部的他们

急诊医学部

创立于年,首任主任是杨泽盛。现为川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急诊医学部,拥有国家高级脑卒中防治中心、胸痛中心、孕产儿急救中心等急救单元,被命名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年,科室日急诊平均人次,年急诊1万余人次,年抢救近人次,抢救成功率99%以上,年出诊救治病人余人次。

近8年来科室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课题6项;主编、参编专著1部;发表论文71余篇,其中SCI论文18篇。

访谈时间:00年4月

采写人:陈易君、刘墨、王宗琪

“急诊洞”到急诊科的蜕变

口述者:李远新

人物档案:李远新,年10月出生于宜宾。年从泸州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留校。年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年至年任急诊科主任。

年7月,我从泸州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医院急诊科建科。当时,急诊科主要承担夜间病人诊治工作。科室在老门诊大楼底楼最里面的角落,要经过一个门洞才能进入,没有护士站和分诊台,只在走廊上摆了一张桌子,由一名护士值守。急诊科几乎没有仪器设备,医护人员不到10个人,1个清创室,3个诊断室,1间抢救室,间观察室。简陋的急诊科,被同事戏称为“急诊洞”。

年,我调到急诊科任副主任。经过上一代主任蔡世达和科室同事的奋斗,急诊科医护人员增加到了0多人,观察室增加到了1间,开展院前急救,4小时承担急诊接诊。

然而,急诊科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专职医生只有5人,39岁的我是科室最年轻的医生;科室主要精力在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没怎么开展;批量病人无法有效接诊,救护车也无地方停放。于是,医院提出申请,一是要人,科室每年至少要进两个年轻人,充实急诊人才队伍;二是改造,升级急诊救治场所。当时,医院**领导和基建后勤现场办公,“拍板”改造急诊科。

年,改建工程基本完成。急诊大厅问世,设置了护士站、分诊台,告别了“急诊洞”的窘况;增加了停车坪,救护车可以直接停放到科室门口,方便运送患者……急诊科急救能力大大提升。在此后的矿难、食物中*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中,急诊科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后,我们顺势而为,双管齐下,着力提升院前、院内急救水平:

——院前急救,升级了救护车。当时的救护车分为搬运车(只有担架和氧气瓶)和重症车(可承担重症救治)。此前科室只有一两台搬运车。我们购进了全院第一台重症监护车,带有简易的车载呼吸机,可在车内抢救患者。救护车增至5台,工作量从以前1年出车大概三十多台次增加到千余台次,出诊范围扩大到川渝滇黔结合部地区。

——院内急救,重建了抢救室,配备了呼吸机、监护仪、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等仪器设备,配置了洗胃室。车祸伤、意外伤等患者只要不进行专科大手术,我们可以完成前期清创。设置了急诊内科、外科、儿科三个专业组。

年,我调任门诊*支部书记。此时,医院的窗口单位,具备了院前、院内两大急诊急救功能,就诊环境得以改善,拥有了相关的急救仪器设备,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内科、外科的医生也有了储备。教学方面,急诊医学列入大学选修课和卫校的教学课程;科研方面,年轻医生们开始发表文章,读研的增多。整体而言,科室从业务范畴、业务能力、科研能力、影响力等方面都上了台阶,我还担任过四川省急诊专委会副主委、泸州市急诊专委会主委等职。

客观讲,这个阶段的急诊科只是初具规模,发展仍然艰难。

“夹缝中生存”到“多中心为主”的蝶变

口述者:钟武

人物档案:钟武,年6月出生于泸州。年泸州医学医院血管外科工作。年获泸州医学院硕士学位,年获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学位。01年至00年1月任急诊医学部主任,00年6月,医院院长。

01年我从一名血管外科医生“转型”成为急诊科主任。当时的急诊科还在老门诊大楼底楼,受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施展不开拳脚”,工作推进举步为艰;全院几乎没人主动要求到急诊科工作。走马上任,我就知道要啃“硬骨头”。

急诊医院,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高,工作强度大,还要承担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与压力;在医疗流程中,急诊科像是“转运站”,将患者筛查、简单处理后就得转住院部。医护人员看不清职业发展前景,“夹缝中生存”,是当时每个急诊人的切身感受。

对学科发展,国家只有建设指南,没有统一标准。我们的定医院急诊科建设的需求。此后最艰难的3年,工作重点是稳定人心,科室“转型”,重新定位,让每个人找准自己的“坐标”。

变“夹缝”为合作,科学规范化发展让急诊医学持续发展曙光高照。在合作中,探索出了以多中心为主的发展模式。如住院部与急诊医学部联合成立医疗中心——国家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孕产儿急救中心,还有即将成立的创伤中心,都是以急诊急救为主导。围绕这些中心,我们与住院部专科形成合力开展工作,按照相应的标准与流程完成各自的工作。这些理念,在年康健中心院区投入使用后得到进一步完善。

01年,E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成立,开始收治急危重病人,让科室真正具有了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成为了急诊医学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随后,科室陆续开展了急诊介入、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置管、快速床旁检测(POCT)等技术,填补了既往的空白。急诊科功能的日趋完善也促进了人才队伍的建设。科室派出人员进修、出国深造等,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

年,忠山新门急诊大楼投入使用:科室面积从多平米增加到多平米,功能分区更加合理;仪器设备增多,急救能力增强,形成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包括急诊手术)、EICU为一体的完善救治体系。“生命急救绿色通道”,为急危重病人提供4小时不间断优质完善的医疗服务。

年月康健中心院区急诊医学部运行,开启急诊双院区运行模式。当年全年急诊就诊1.11万人次,抢救病人人次、急重症人次,院前急救出车次。

与此同时,急诊医学教学也颇有建树。01年我成为学校首个急诊医学研究生导师,次年招生,现已培养研究生13名。01年科室成为四川省护理专科培训基地。年急诊医学教研室成立。

科室多次承担洪灾、地震、燃烧爆炸等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工作,如鲁甸、芦山地震救援等,此次新冠疫情我们先后派出5名援鄂医疗队员。

担任科主任这8年间,科室基本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医、教、研齐头并进,几乎没有人才流失。年,急诊科团队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在年的护理急救技能大赛中获得全省第一、全国第三的佳绩。现成为省医学会急诊医学专委会副主委单位和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单位。

最难啃的“硬骨头”,算是啃下来了。

相关链接

搬、搬、搬、搬,70年间这个科室搬了4次!

他们挑起了小儿外科的半壁江山

血管外科为何在地图上画圈越画越大?

袖带测血压、捏“皮球”做全麻,麻醉人的奋斗史

当“小白鼠”,在自己身上试药?胆子真大!

文/陈易君、刘墨、王宗琪

图/综合整理

编辑:*黎

校对:梁婷

主审:王伊

新闻-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二三级教授坐诊时间

名老专家坐诊时间

外科专家坐诊一览表(上篇)

外科专家坐诊一览表(中篇)

外科专家坐诊一览表(下篇)

看病不排队

脑卒中上篇

脑卒中下篇

幽门螺旋杆菌

狂犬病

妇科病

女性“尿失禁”

不孕症

待产包

心梗

心肺复苏术

小儿肺炎

儿童疫苗

如何判断孩子病情轻重

母乳喂养和宝宝哭泣

儿童腹泻

艾滋病

胆囊结石

糖尿病

肾脏疾病

前列腺炎

骨质疏松

超声检查

被鱼刺卡住

人工耳蜗

颈椎病

常见慢性病

蛇咬伤

乙肝

癌症预防

宣传部投稿邮箱:xcb06

16.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雨70载middot辉煌忠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