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我们最怕的是什么?
24小时不间断的炎热?
高强度的紫外线?
还是晚上嗡嗡作响的蚊子?
作为一个普通魅力小青年来说,
这三种都怕,
尤其是这个蚊子,
把你叮了,
有时候可不是起一个包的问题,
还可能传播一些疾病,
比如登革热。
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通常在夏秋季节高发。
生活中常见的蚁虫1库蚊
库蚊传播乙型脑炎(发烧、剧烈头疼、恶心、呕吐)等疾病。
2伊蚊
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登革热(发烧、头痛、骨骼肌肉疼痛、皮疹)等疾病。
3按蚊
按蚊传播疟疾(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疾病。
登革热蚊子在哪里繁殖?登革热蚊子喜欢在长期积水又静止的积水滩、静水、水坑、花盆、桶、油漆罐等繁殖。
?常见有室内外废弃的积水缸罐、竹林中的竹筒、树洞、椰子壳、废旧轮胎、腌菜陶瓷器皿等。
★蚊子一般在孳生地附近50至米范围活动,因此,在其活动高峰时段,处于其孳生地周围米范围内较易被叮咬。
登革热的症状突发高热且一周不退:一般1-2天之内体温会迅速升高到39-40℃,且会通常一周不退。
体痛:头疼、眼眶疼、骨骼肌与关节疼痛,浑身无力。
皮肤发红:会出现醉酒状表现,你的面颈部,胸部四肢等皮肤发红,更有甚者出现结膜充血,牙龈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同时出现皮疹(不高出皮肤)。
登革热潜伏期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是3到14天,多数情况下是5-8天;传染源主要是患者以及隐性感染者(感染后血液中带有病*但是不发病);具有传染性的时间一般是发病前1天到发病后5天依旧有传染性。
什么人群容易被登革热传染各类慢性病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人群;另外已经被感染过的人群治愈后同样是被感染的高危人群。
为做好防控工作,我县各街道、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人员开展卫生死角大清理行动,进村入户开展防控知识宣传。
▲清理消杀
如何有效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
有效的措施就是防蚊灭蚊!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
清除积水!
清除积水!!
清除积水!!!
在家tips?房间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
?避免在伊蚊(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包括家居环境和周边自然环境,及时清理家中花盆、水缸、废弃罐子的积水。
?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3-5天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户外活动也要时刻注意
防范蚊虫叮咬
外出tips?上午8~10时和下午4~6时是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活动高发期,这段时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外出野营露宿搭帐篷时,要注意清除杂草、杂物,注意附近的污水,远离瓦罐、树洞等隐蔽位置,在用蚊帐的同时,周围喷洒驱蚊药剂。
?如到登革热流行地区,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这里有一封来自县疾控中心的告知书
▼▼▼
预防登革热健康告知书
登革热是由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人被感染登革热病*的“花斑蚊”叮咬后,经过3-15天的潜伏期,突发高热,发热可持续3-7天,并可能伴有头痛、眼眶痛、骨关节肌肉痛等疼痛症状。也可出现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的皮肤发红,貌似“酒醉状”,或出现皮疹、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等表现,并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因为休克甚至死亡。
做好防蚊、灭蚊、消灭蚊虫孳生地是预防登革热最有效、最重要的办法。传播登革热的蚊子(俗称“花斑蚊”)幼虫生长在居民室内外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花盆托盘,及其他水缸、水盆、罐等小积水容器中;清除积水,可以控制蚊子的繁殖,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夏秋季是登革热高发期,预防登革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轮胎、可积水的垃圾等。
2、种养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至少每2-3天换一次水。
3、保持花盆托盆不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
4、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井、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
5、到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袖衣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室内装防蚊纱窗;睡觉时要挂蚊帐等;
6、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及皮疹等症状时,医院看病,尤其是近2周有东南亚外出史的人员,一定要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外出旅行史和蚊媒叮咬史,以便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没有积水就没有蚊子,没有蚊子就没有登革热,请大家行动起来,一起动手杀灭蚊子、清除屋内外的积水容器及积水!
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咨询
登革热可防可控无须恐慌虽然形势严峻,但疾控专家也同时称,登革热仍然是可防可控的,市民注意灭蚊、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同时,也无须恐慌。
专家介绍,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是白纹伊蚊,所以应人人动手,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赵彤言说:“这个基本策略非常重要,无论是国际共识还是广东实践,都证明控制蚊媒密度是防控登革热有效的措施。”
此外,中医药也对防控登革热颇具效果。根据去年广东省发布的新版登革热防治指南认为,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也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
疾控专家提醒广大市民
登革热可防可控可治
市民不必恐慌
来源:我们的仙居
仙居一司机因为乱开远光灯被罚!历全省首个!又一个优质项目落户仙居!史形神兼备!这位仙居人演技了得!消再见,仙居杨梅!我们来年再约!息相信微笑的力量
拒绝沉闷的生活
摆脱颜值的枷锁
放飞有趣的灵*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