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道案例分析真题
TUhjnbcbe - 2020/11/6 10:20:00

大家添加研宝好友,研宝会拉您进入北外汉硕考研交流群。

研宝

材料:

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在美国的一所中学里已经工作7个月,刚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什么都想学。可是最近我的情绪不高了,我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国家了。

有一次聚会,我跟一个朋友说:我的英文不好。我其实是期望我的朋友说:你的英文很好,现在比刚来的时候进步多了。可没想到,我的朋友却说:是的,你的英文是不好,还要多练习,你们中国人说英文都不太地道。她还说:你戴眼镜的样子像一只麻雀。她的话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心想:就你说的那两句中文,我还总说你中文说得好呢,我的英文比你的中文好多了。她是不是对中国人不友好。聚会快要结束时,我跟她要手机号,没想到她居然不给我。

上汉语课时,一个学生说她肚子疼,我就问她:你是不是拉肚子?没想到别的同学都笑起来,那个学生一下子就不高兴了。没过一会儿,一个学生居然学我不标准的英文发音。我在这里怎么一点尊严都没有呢?

解答:

透过该案例材料,我们可以知道,该志愿者在美国工作过程中遇到了跨文化交际的困难。我们针对上述材料作了如下分析:

(一)我们知道,在跨文化交际中必定会经历一个从文化冲突到适应新文化的心理过程,埃文和阿德尔曼从文化的角度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蜜月阶段”、“文化休克阶段”、“初步适应阶段”、“孤独阶段”和“结合阶段”。从本材料志愿者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该志愿者在刚到美国时经历了短暂的“蜜月阶段”,“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什么都想学”,之后,该志愿者便步入了跨文化适应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文化休克阶段”,“情绪不高,甚至不喜欢这个国家。”“文化休克”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来的,指的是“人们突然身处异文化环境中所患的一种职业病,起因是人们突然身处另一文化时,失去了所熟悉的交际符号和形式,引起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该志愿者在文化休克阶段的表现主要是不知所措,初居异国他乡的人对于周围的人和事物都会感到一片茫然,行动失去了方向和准绳,养成的一切行为举止和习惯似乎都失去了效能。“文化休克”阶段,会遭遇文化方面的冲突,由于不适应而导致心理失望和反感,这是由于对于新文化的恐惧而产生的失望和厌烦心理。该志愿者在渡过“蜜月阶段”的“新奇与兴奋”之后逐渐感受到与异文化的冲突,自然会产生些厌烦心理。

(二)在案例中,该志愿者与美国朋友交往时,对于美国朋友的行为非常不解,产生了“她是不是不友好”的困惑,这正是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势必会造成交际的冲突和双方的误解。该志愿者采用中国式的交际准则与美国人交往,与美国朋友聊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时,他运用的是东方的螺旋型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在发出或者接受信息时,理解原有信息的同时还会有其他的考虑。该志愿者以谦虚礼貌为准则,说了一些自谦的话,实际上是想让对方夸赞他,但是他的美国朋友则是典型的西方式思维,不会拐弯抹角,也不会考虑个人感受,直接了当地表达信息,使得该美国直言不讳地评价他的英文水平,这使得他“心里很不舒服”。此外,中国人注重谈话的和谐,因此在谈话过程中会委婉的表达,这是给对方留面子;而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则更注重交谈信息直接有效地表达,这些差异都导致了该志愿者交际的不成功。

(三)中西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该志愿者在美国任教,必然会遭遇中西两种教育文化的冲突。西方的学生较为活泼,积极活跃,不像中国学生一样严肃认真,对待老师毕恭毕敬。因此,会有学生在课堂上学他的发音,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但是美国人并不这样认为。同时,该志愿者对于“肚子疼”的那个同学身体方面的询问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贴,但这在西方人看来是对于他人的不尊重,使他遭到同学的嘲笑,同时也侵害了该学生的隐私,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在个人面子受到威胁时,会极力维护,以求在交际中处于控制地位。该志愿者的作法损害了该学生的“面子”,在西方看被视为“面子威胁”,因而不仅不能使学生对他产生好感,反而使学生对他产生厌恶之情。

(四)该志愿者对于中西方的文化的这些差异缺乏相应的认识、理解,对于美国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不知所措,难以走出“文化休克阶段”,因此,该志愿者必须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使自己尽快接纳并融入新文化之中。

文化休克的根源在于失去了原有的熟悉的行为习性,人际交往失灵和产生了文化身份危机,文化差异是存在的,文化碰触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去了解、去适应,甚至去接受。虽然文化休克时有发生,但只要我们积极努力还是有很多方法和策略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其危害的。要想走出文化休克阶段,首先要明确跨文化交际中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交流与沟通,避免采取绝对化态度。其次,要认识到文化休克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具有两面性,既要克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跨过了文化休克,会更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的环境。第三,要能正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多样性,积极反思文化的共同性与民族性,积极寻找两种文化的结合点。最后,要充分认识文化休克存在的客观性和可应对性:对学习异文化的价值体系、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知识。积极与人沟通交流,尽量减少文化冲突。

文化休克是一个必经阶段,不同国家的人肯定会出现文化冲突,该志愿者在面临这种困的时候应该积极、耐心地处理,并且理解新文化,加强与美国朋友、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出现的问题,努力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积极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增加对西方传统文化和交际规则的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推荐

怎么找到大礼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找到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道案例分析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