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糖皮质激素药物在抗休克及其他作用机制和临
TUhjnbcbe - 2020/11/10 18:05:00

在临床中,尽管糖皮质激素作为抗炎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已有较长历史,但在药理作用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目前尚未完全了解的问题。

本文内容主要摘自仇洪影编写《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分析近年来糖皮质激素药物在抗休克与影响血液与造血系统及其他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抗休克作用

1.抗休克

一般认为抗休克的机制除与它的抗炎、免疫抑制及抗内*素作用有关外,还与下列因素相关:

①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活性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②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形成心肌抑制因子(MDF)的酶进血液,从而阻止或减少MDF的产生。

2.临床应用

糖皮质激素对感染中*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均有一定的疗效,是抢救休克的主要药物,但必须依不同情况适宜选择,同时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

影响血液与造血系统

1.糖皮质激素能增强骨髓造血功能,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大剂量也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增多,缩短凝血时间。使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但降低其游走、吞噬等功能;也可使淋巴组织退化,抑制淋巴细胞分裂,使血中淋巴细胞减少;此外,也能减少血中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2.临床应用

可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紫癜等,能改善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

糖皮质激素其他作用及临床应用

1.退热

对严重的中*性感染如肝炎、伤寒、脑膜炎、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及晚期癌症的发热,常具有迅速而良好的退热作用。但在发热诊断未明确前,不可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免掩盖症状使诊断困难。

2.中枢兴奋

氢化可的松可减少脑中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的浓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用药后患者出现欣快、激动、失眠等,偶可诱发精神失常。大剂量对儿童可致惊厥或癫痫样发作。

3.促进消化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刺激胃产生胃酸和胃蛋白酶,并可加快消化性溃疡的进展。

4.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若无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的参与,肾脏功能(尤其是指肾小球滤过功能)将降低,无法排出正常情况下的水负荷。

5.促进胎儿发育

妊娠晚期胎儿肺的结构与功能的发育,都需要糖皮质激素的刺激。

结语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一些机制的具体环节尚未完全阐明。比如非基因组效应牵涉到哪些蛋白质,蛋白质的具体作用机制如何等问题。随着各项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其药理作用机制将进一步深入阐明,从而迅速推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际工作的开展。

文献来源:

仇洪影.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08():90-91.

获取源文件:

1
查看完整版本: 糖皮质激素药物在抗休克及其他作用机制和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