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第十一讲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转型中的国
TUhjnbcbe - 2020/12/20 14:47:00
白癜风是怎样造成的         http://m.39.net/pf/a_4302816.html

历史虚无主义是最大的背叛,也会产生极其严重的误导

前言

历史虚无主义是最大的背叛,也会产生极其严重的误导

即使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市场也保持着民族与国家的特性。(路风,年)

全球化致使国家的作用增强了还是减弱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现实中的国际分工体系是否平等公正,国际经济交往的网络化是放大了还是缩小了全球分工体系的不平等性还是平等性?

经济学理论是有着特定历史与国家经济实践规约的:谁的经济理论?用于解释与指导谁的经济实践?

新古典均衡经济学理论框架与新自由主义思潮:谁的“均衡”,谁的“自由”?

-----幻想依靠市场交易就能协调国际分工,这只是西方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的一个乌托邦。(陈平,年)

----价格体系是(国际)分工结构的结果而非起因。不可倒果为因。

“转型”的概念与定义:转到由谁定义的何种“范式”与“型轨”之上?

这里内含着一种什么样的预设目标?

经济改革与重大经济*策抉择:是一个国家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战略选择,也是一种历史性选择,必须秉持审慎原则,绝非一蹴而就的“儿戏”!

“短缺”在某些领域某些时候是绝对的,但在更多时候更多领域里是相对的:辩证光谱里的“短缺”与“过剩”

“软约束”还是“硬约束”:同样是相对而言,不可肤浅化

-----“破产法”、信用体系(市场)(金融市场)与“软约束”:微观还是宏观?

“严格意义上的预算硬约束只存在于没有技术进步和信用市场的封闭经济。这正是完全市场假说的致命弱点。在工业社会里,鼓励技术更新和结构调整的预算软约束以各种形式存在,如银行信用、风险资金和银行破产法。”(陈平,年,年)

“科斯定理”、“MM定理”、“产权学派”:

价格、汇率、利率:并非是所有信息的及时性集中反映-----“有管理的”还是“自由放任”?

-----价格体系的自由浮动存在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以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模型为代表)所宣扬的“唯一均衡解”吗?

--静态的数学逻辑及其支撑的计算VS动态的现实结构复杂性及其“多解”(多向)式演化?

----不同产业的价格变动特性,产品生命周期及其更新换代,技术进步与创新,这些结构性因素,都未被新古典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所考虑,或者将其忽略与简化掉了,如此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无法解释动态多元复杂的经济世界,对于*策与市场实践只能是一种误导。(陈平,年)

“民主是不可进口的”(普京,年),经济改革方案与重大经济*策同样是不可进口的:只可借鉴参考,不可照搬,更不可交由他人操办!

依赖型对外开放还是自主型对外开放?

自我主导的市场机制:市场力量必须在国家掌控之内,才可对人民福利和国家利益发挥积极作用。

-----一个国家对市场力量的失控,带来的最终是被外来者与内部寡头的掠夺,民众的极大受损,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国家主权的受侵蚀甚至丧失!

制度安排是力量平衡的结果:问题是,力量是否对称,制度是否平等公正

一国的国际地位与该国企业的国际环境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货币强权”主宰下的极不对称的世界金融体系:是一个极大的财富掠夺与洗劫的残酷而现实的体系。

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危机应对的有力保障

东欧国家的“转型”与“再转型”(“逆转”):“亲西方”还是“疑西方”?意识形态还是利害得失?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可以划等号吗?“自由化”是“自由”的诞生与成长机制吗?

市场化与西式民主化没有必然的联系(陈平,年):

-----不能自主的民主只是伪民主,不是基于公平与平等的自由是非自由

国家利益及其捍卫与民意争取:姿态还是现实?

经济的自主性与*治的自主性:互为基础,互为保障

短视与远见:

国家认同还是*事防御:统一的向心力VS分裂的离心力-----市场机制与西方票选式民主机制:分权易,整合难(陈平,年)

有关国家与市场的研究:需要的是“科尔奈的预算约束线”还是“凯恩斯的国际*治济学眼光”?

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作用:强了还是弱了?

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转型进程:是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与新自由主义教条的谬误与伪善性的又一次验证。

以10年为间隔的GDP平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转引自陈平,《代谢增长论》,第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

一、转型前后的苏东国家经济状况与机制的比较

(一)转型前的苏联与中东欧国家

1、冷战时期世界两极对抗的一极:一个集经济、*治与*事等于一体的以苏联为主的国家集团

(1)经济上的“经互会”:易货贸易与以卢布计价并结算的贸易经济体系和国家集团内的分工体系

各成员国家在经济上基本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是经济金融活动的主体,农业是集体经济,以苏联式计划经济体制为基本特征,有着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货币与金融体系、特有的资本积累机制。

但在整体类同之中也有所差异:如匈牙利年的反苏示威,年的市场化改革。

期间,作为一个国家间集团,以及集团各成员国,轻重工业不平衡,经济效率欠佳,相对“短缺”的存在,既有经济体制的因素,也有冷战两极对抗的相互封锁因素(资源约束),还有出于稳定物价和公平分配考虑的价格管制因素(生活必需品),但背后是这些国家还算稳定且水平不低的社会福利保障。

(2)*治*事上的“华约组织”:一个由苏联主导的*治*事同盟,对抗“北约组织”。

(3)*治上的共产*领导,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

转型前,苏联与中东欧各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人力资本、自然资源(苏联),都远远高于中国、东亚和拉美国家。

总体上,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着一定的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财富积累能力,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否则,不可能作为世界一极,同实力强大的美欧集团对抗。

(二)转型是否成功

转型及转型后的经济状况

1、苏联单方面解除经互会条约与华沙条约,全盘接受美欧经济与*治制度,全面也片面地向西开放,东欧国家开始“休克”式转型。

2、倒是全面完成了向西方制度与模式的转型:

经济上,产权私有化,资本帐户放开,汇率市场化,金融体系自由化与完全放开,资本自由流动,西方资本涌入;

*治上,实行美式票选民主制,加入欧盟一体化进程;

*事上,加入北约;

成为了践行“华盛顿共识”的全球楷模。

3、问题是,转型立刻打碎了前苏东国家集团的贸易与分工体系,产业链条中断,企业大面积倒闭或被收购,导致严重的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这被学者概括为“转型萧条”(陈平,年)。

无论在破坏程度上,还是在持续时间上,“转型萧条”都重于年的“大萧条”:经济大幅萎缩,快速而空前的恶性通胀,本币汇率快速而空前急剧贬值,产业体系与经济运行遭到历史性破坏:

(1)美国大萧条期间工业产出下跌约47%,真实GDP下降了大约25%,恢复到大萧条之前的水准花了14年,英国相对较轻,工业下降了16%。

中国困难时期真实GDP下降了32%,持续时间只有5年(—年)。

保加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塔吉克斯坦等5国的转型萧条持续了16年以上。真实GDP的跌幅,从波兰的18%、俄罗斯的43%、乌克兰的61%到格鲁吉亚的73%,差别很大。从整体上说,“转型萧条”的破坏程度要大于“大萧条”。(陈平,年)

大萧条期间(-)工业生产的下跌幅度和时间长度

资料来源:引自陈平,《代谢增长论》,第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

联合国统计局数据,-年间的真实GDP年均百分比增长率:中国(9.7),拉美(6.7),印度(6.4),东亚(3.8),波兰(2.9),世界平均(2.8);美国(2.5),德国、西欧(1.8),日本(1.3),东欧(1.0),匈牙利(0.8),俄罗斯(0.6),乌克兰(-1.6)。

这24年间总的经济累计增长率:中国为%,世界为%,美国为%,西欧%,东欧%,匈牙利%,俄罗斯为%,乌克兰只有年的70%。

其中,前苏联的经济损失幅度,超过两次大战和苏联的内战加饥荒。

这还是在西方免除了像波兰等一些最先倒向西方的中东欧国家的巨额债务,给予大量FDI投资情况下的经济增长。其中,所谓“经济*治双重自由领头羊”的匈牙利:吸引的FDI达亿美元,人均外来投资是波兰的1.7倍,韩国的11.5倍,中国的11.5倍。(陈平,年)

年金融大危机之后,中东欧与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情况几乎是全球最差的。

转型萧条期间真实GDP的下跌幅度与时间长度

注:民主德国(地区)在德国统一后的年经济下降了大约30%,年民主德国的GDP仅占全德的7%,但德国统一后,民主德国单独的统计数据待查。

资料来源:各国真实GDP主要参照联合国统计,最新数据参照美国中央情报局WorldFactbook

资料来源:引自陈平,《代谢增长论》,第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

(3)空前的恶性通胀与本币贬值:

乌克兰年通胀率高达%,本币在年相比年贬值了倍,相比年几贬值了倍,相比年贬值了3.7倍。

俄罗斯在-年通胀率高达-%,卢布贬值在-年贬值了倍。

转型中的高通胀

资料来源:引自陈平,《代谢增长论》,第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

本币汇率的变动(以或年本币对美元的汇率为基准)

资料来源:转引自陈平,《代谢增长论》,第-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

(4)人口下降与流失严重

-年间,中东欧整体人口减少了23%,中东欧人口下降速度超过西欧。

期间,俄罗斯人口减少了2%,匈牙利减少了4%,乌克兰减少了11%。

(5)*治上一度陷入混乱,社会不公平急速加剧并陷入动荡,美式*治制度日益引起反思,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东欧一些国家开始在*治上和国家治理方式出现针对“转型”的逆转:

-----进入21世纪初,就贫困率看,波兰为17%,俄罗斯为18%,乌克兰为29%,格鲁吉亚为54%,塔吉克斯坦为64%,整体上都高于同期中国10%的水平。

-----最为西方推崇的对转型具有巨大影响力并最后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自由派转型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年公开发出了他的悲观与忧虑:《警惕近在眼前的危险》。

-----“双自由领头羊”也是最早转型的匈牙利以及波兰,开始在*治上和经济体制上反转,并对欧盟*策予以强有力的抵制。

“在-年选择民主道路的国家中,匈牙利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发生了U型大转变的国家。不过,这个唯一的例子也足以证明这样的转变并非不可能。我们在年开启的路径并不必然是一条单行道;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变化并非不可逆转。”(科尔奈,年)

-----根据一项在纪念“柏林墙倒掉”30周年时进行的民调,在所有前东欧社会主义集团国家,人们对30年前革命主要成就的可持续性存有极大怀疑。持怀疑者的比率,在保加利亚为74%,在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分别为70%和68%,在波兰和匈牙利各有64%和59%,在德国为49%。(德国《南德意志报》网站年11月4日文章:《民主处于危险中》(作者丹尼尔·布勒斯勒),参见年11月15日的环球视野网站,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十一讲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转型中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