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的人们都在聚焦美国大选的时候,同一时刻,另一场刀光剑影的较量正在中国上演。
当今中国的两位重量级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张维迎,11月9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的产业*策思辨会上展开正面碰撞,就产业*策是否有效,围绕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进行激烈辩论,唇枪舌剑,上演了一场好戏。
(完整视频)
从头到尾看完他们的辩论视频,第一感觉,这次张维迎基本上完胜林毅夫。
张维迎的胜利,首先在于他准备充分。从现场演讲来看,林毅夫虽然也做了PPT,但准备明显不足,阐述自己的观点层次不清,逻辑混乱。而张维迎可以说是有备而来,准备有完整的讲稿,而且针对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的问题提出了犀利的批判。所以张维迎在演讲的一开头就单刀直入,刀刀见血,林毅夫则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应对失措,以至于张维迎在进入对战环节时,直言不知道林毅夫在说些什么,很难归纳进行回应。只是到了最后的总结时,林毅夫才略微缓过神来,表述相对清楚一些。
林毅夫年卸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职务,回到国内,随即出版《新结构经济学》一书。从提出的时候开始,围绕新结构经济学的争论始终不断。产业*策到底对经济发展有没有作用?*府是不是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被西方经济学浸润多年的中国经济学界,质疑声四起。然而林毅夫不为所动,甚至在年还在北大搞了个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力推自己的理论。
2林毅夫的逻辑不当张维迎的批判有几个比较有趣的地方。首先在逻辑上,他指出林毅夫的几个不当。
第一是论证产业*策必要性的逻辑。不能因为成功的国家有产业*策,就认为是产业*策导致成功,或者没有产业*策就不可能成功。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逻辑关系,可是林毅夫偏偏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很多经济学家反对产业*策,在80年代、9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反对产业*策。比如说我到世界银行当首席经济学家的时候,我开始说要来研究产业*策的时候,我下面多个经济学家全部反对,为什么呢?他们反对理由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使用了产业*策以后,经济发展绩效很差,而且就在成功发展中经济体,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等等,他们有很多产业*策是不成功的,因此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用的产业*策不成功,即使像成功的国家日本也可以找出失败的产业*策,因此他们反对产业*策,这是他们的道理。但是我还没有看到不用产业*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当然除了石油生产国之外。也还没有看到不用产业*策还能够继续保持领先的发展的发达国家,这种状况之下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追赶发达国家,即使有一天我们也变成高收入国家,我们还希望继续保持高速发展,这种状况之下不能说因为产业*策大部分是失败,然后我们就不要产业*策了,因为那样做的话实际上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显然,林毅夫的这段话逻辑是大有问题的。首先他承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策不成功,绩效很差,包括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不能算成功。但是又说,成功的国家没有不用产业*策的。那么合理的推论应当是,成功与产业*策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可能是因为产业*策之外的因素;而如果大多数产业*策都是失败的,少数产业*策的成功就可能是偶然的,成功概率很低的。如果是这样,你花那么大的精力去研究产业*策,还不如研究除了产业*策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导致部分经济体的成功。
第二个逻辑上的问题更为关键。张维迎指出,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所谓“比较优势战略”,是自相矛盾的,逻辑上无法自洽。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原本就是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因为存在不同的比较优势,市场交换才会带来好处。林毅夫强调要按照比较优势来实施产业*策。如果这种产业*策是符合比较优势要求的,它本身毫无必要,因为市场本身就可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如果产业*策不符合比较优势,那么它是违背比较优势的要求,必然遭到失败。
这个逻辑问题也不难理解。任何一个经济学的学生都不难看出,用一个市场化的比较优势来作为非市场化的产业*策的理论基础,当然会存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而且,林毅夫自己在表述的时候,一方面说,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确定的产业结构,是最优的、最具有竞争力的;另一方面,又说要改变要素禀赋,来推动产业的结构升级,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再到服务业。如果是这样,认为每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都要走这么一条升级的路径,那么所谓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决定的产业结构,又有什么意义呢?在这里,林毅夫将新结构经济学建立在静态的比较优势之上,却又用动态的产业升级来破坏自己的理论基础,静态和动态之间含混不清。
3到底什么是产业*策为了解决逻辑上的矛盾,唯一的途径,是承认产业*策与市场并不矛盾。所以林毅夫的口号是两个:有效市场,有为*府。他抵挡张维迎进攻的盾牌,是反复强调,他并不否认市场是最有效的竞争机制,说张维迎反对的东西,他一样是统统反对的。
可是这样一来,林毅夫的问题就变成了,你要能够说出新结构经济学里面,所倡导的产业*策,有哪些是市场调节机制做不到的,或者是比市场调节机制更有效率的。你不能把市场机制下*府本来就应该为市场提供的基础性服务统统纳入产业*策的范围。
张维迎很聪明,他看出了这个要点,反对从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产业*策,认为林毅夫提出的产业*策的范围太宽了,有许多实际上不属于产业*策,而是*府在市场机制下原本就具有的角色和定位。所以在演讲的一开始,张维迎开门见山,首先明确界定什么是产业*策。他的原话是:
“*府出于经济发展或其他目的,对私人产品生产领域进行的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其手段包括市场准入限制、投资规模控制、信贷资金配给、税收优惠和财*补贴、进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土地价格优惠等。”
这里的关键词是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
林毅夫在演讲中所定义的产业*策,也提到了补贴、准入限制、贸易保护*策等等,但在实际论述时提到的各种例子,说来说去,没有一个起作用的*策是属于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专利保护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应有之义,没有专利保护的发展中国家,最有效的是尽快建立专利保护制度而不是通过所谓的“激励”给予补偿。提供软硬基础设施当然是*府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府通过市场手段提供一定比*府直接来做更有效率。唯一可能有点意义的,是他反复强调的研发投入,*府通过倾向性的研发投入,来影响产业的走向。可是首先这种投入,林毅夫本人也强调是基础性的研究,从基础性的研究投入到转化为产业优势,其中的距离难以计算;其次,如果投入通用性的基础研究,比如数理化方面的基础理论,显然无法归入产业*策,它并不是与某一类产业直接相关的,而如果针对某种产业倾向性地加大投入,按照林毅夫本人的说法,基础科研95%以上是失败的,那么无论倾向于哪一个产业,95%也是要失败的,这样的产业*策,有什么意义呢?
概括来看,林毅夫的矛盾是,在下定义的时候,为了强调产业*策与市场机制的区别,他大体上是与张维迎的界定一致的。但在展开论述时,他找不到一个不同于市场机制的、有效的产业*策来为自己提供支持,于是有意无意地将产业*策扩大化、宽泛化,混同于一个有效市场机制下的*府应当承担的角色。
4*府在市场中的角色早在年,同样来自北大的顾昕曾在《读书》杂志上连续刊发文章,评价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其中提到,世界银行对于*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曾经提出过“五核心使命论”,即:
(一)奠定法治的制度框架,即立法和执法,尤其是要捍卫产权和契约制度,为市场的正常运行提供制度性基础设施;
(二)实施正确的宏观经济*策,尤其是财**策、货币*策、汇率*策、外资*策等,尽最大可能维持市场运行的稳定性;
(三)提供公共物品,为市场运行建立坚实的物质性基础设施,例如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等;
(四)治理市场活动的外部性,既包括通过改善教育和医疗卫生来促进正外部性,也包括通过保护环境来抑制负外部性;
(五)推进社会公平,既包括提供社会安全网以维持基本的横向公平,也包括实施再分配*策以确保适当的纵向公平。
可以看到,林毅夫强调的“有为*府”,基本上没有超出这个框架。而这个框架恰恰是张维迎所持的立场,所谓米塞斯-哈耶克的立场、新自由主义的立场。哈耶克作为著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并非对*府的作用完全否认(那是罗斯巴德一类无*府主义的立场),他是承认*府在法治秩序等方面的作用的。
5新结构经济学:为*府干预背书?林毅夫在这次辩论中唯一的亮点,是他终于承认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是中国过去30年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同时在此基础上,强调要研究为什么中国经济30年来是成功的,而苏东那些同期转型、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为什么不成功(或者不那么成功)。这个问题当然是有意义的,认同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但也要看是走的什么样的路径让中国相对来说更成功一些。就*府角色而言,是不是因为新结构经济学所强调的产业*策的作用呢?恐怕更多还是它在上述五个*府责任的某些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吧。
如果说新结构经济学有什么意义,那就是它的提出,应当刺激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更深入、更具体地研究*府在30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成败得失,而不是仅仅强调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的作用。这“三化”的作用应当成为一个基础的共识。可惜的是,就目前来看,长袖善舞的林毅夫,所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放在当前国进民退的大背景下,放在*府干预依然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更像是在为现状背书,甚至鼓励*府加强干预,而不是朝着放松管制、鼓励创新的方向发展。
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行为科学,其基本方法,是将人去个性化(所谓理性化),依据一定的条件,理性人必然作出某种行为。汉娜·阿伦特的洞见在这里无比深刻,这样的人是动物意义上的人,这样的行为是劳动(犹如动物为繁殖自身的行为)、工作(所谓制作,依照一定的模型而行为)。可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具有“行动”能力,具有“开端”能力,或者更通俗地说,具有“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经济学无法预见的。新结构经济学想要人为控制这种“创新”,从根源上来说,也将是必然无效的。
-11-12
(《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策的理论框架(增订版)》,林毅夫著,苏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
深度阅读,独立思考
原创文章,转载、投稿、合作请联系:andycch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