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显示,对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患者,电休克治疗的有效率、治愈率、认知改善效应均显著优于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患者。
另一项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即电休克针对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患者疗效更佳。然而该研究同时提示,这一差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更早接受电休克治疗有关。
上述两项研究均于欧洲精神医学学会(EPA)年线上年会发布。
老话题,新证据第一项研究由新加坡精神卫生研究所ChristopherYiWenChan博士等开展。研究者指出,他们经常观察到,电休克针对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患者的治愈率高于不伴此类症状者,但现有证据「有限且大部分是十年前的。」
在这一背景下,他们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了名抑郁症患者,其中50人伴精神病性症状,另外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两组患者在医院接受了电休克治疗,基线特征总体相当,但伴精神病性症状者强制入院的比例更高,基线CGI-S得分也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者。
结果显示,伴精神病性症状者的电休克治疗有效率果然显著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9%vs.51%;P=.)。此外,前者的治愈率也显著高于后者(71%vs.36%;P=.)。
此外,两组患者在接受电休克治疗后,MADRS、CGI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然而,两组中只有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的MoCA总分(P=.)及注意(P=.)、语言(P=.)、定向(P=.)得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差异源自治疗更早?另一项研究中,西班牙巴塞罗那AidaDeArribaArnau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对66名接受电休克治疗的抑郁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伴及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分别为26人和40人。两组起病年龄及既往发作次数无显著差异。
两组患者的电休克治疗有效率均较高,分别达到92.3%和85.0%,而达到有效所需要的治疗次数相当。治疗早期,伴精神病性症状者的HDRS减分显著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者,但治疗6周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者指出,两组患者的特征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差异,如伴精神病性症状者的功能更差,发作持续时间更短,电休克治疗前的药物难治性倾向较弱。「因此,我们猜测这一组患者可能在病程更早的阶段即接受了电休克治疗。」
此外,伴精神病性症状者的年龄较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者更大,基线病情及认知损害更严重,电休克所需麻醉药物剂量更低,而初始刺激电量更高。研究者认为,上述特征或可「打包」视为精神病性抑郁患者的特征,但年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需要进一步探讨,因为年龄可能影响其他一些因素。
专家观点作为针对上述两项研究的评论,纽约DonaldandBarbaraZucker医学院GeorgiosPetrides博士指出,电休克治疗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患者疗效更好,这已经是一个「老的知识点」;然而,「能有新证据验证大家的临床做法也是很好的。」
Petrides博士指出,一些指南推荐电休克作为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针对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患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其他一些治疗手段通常作为首选。
至于电休克治疗为何针对伴精神病性症状者疗效更佳,Petrides博士介绍称,很多人认为精神病性抑郁的生物学机制与普通抑郁有所不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可影响皮质稳态,而电休克则可以纠正这些紊乱。
尽管被视为高度有效的精神科治疗手段,但电休克长年与污名化相伴。Petrides博士指出,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情况正在逐渐改善。电休克治疗极其安全(extremelysafe),是全麻下死亡率最低的医疗操作,这些事实也有助于改善它的「名声」。
全社会都应知道:电休克是快速可靠的抗抑郁手段
专家视角
-08-12
EuropeanPsychiatricAssociation(EPA)Congress:AbstractsOandEPV6,presentedJuly6,.
文献索引:ECTMoreEffectiveforPsychoticvsNonpsychoticDepression?-Medscape-Jul20,.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