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昼夜的守护给患者“生”的希望
----医院重症医学科
年12月7日,一阵急促的铃声医院ICU病区响起,电话里传来急切的声音:“请收住一个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垂危,急需抢救”。接到电话的值班医生立即指示:“护士,立即备床,马上收住一个患者,严重多发伤,备呼吸机,气管插管箱、抢救车、抢救物品……”。15分钟后病人被送来,全身被绷带缠绕固定,经询问得知患者为四川籍,在青海务工时不慎从8米高处坠落,当时患者神志不清,初步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失血性贫血,凝血功能异常,左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多发肋骨骨折,脾破裂,骨盆骨折,右股骨颈骨折,颈、胸、腰椎均骨折,由于患者创伤范围较大,失血过多,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
紧急救治
ICU医护团队评估病情后立即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进行抢救治疗,同时组织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麻醉科、超声科、影像科等科室会诊,充分讨论治疗方案决定立即进行剖腹探查、脾脏切除术,同时进行骨盆支架固定术。
患者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很大,稍有不慎,将危及生命……最终,在医院多科室通力协作下成功完成脾切除、骨盆支架固定术。
一周后,患者脱离了呼吸机,可以正常吃饭了。每天早晨查房之时,他都会说一句“谢谢”或者竖一个大拇指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谢。20多个日日夜夜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接受了股骨颈骨折手术,12月28日,患者转入骨科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陪伴在病床前的家人,笑容满面:“非常感谢这里的医生护士的辛勤付出,我们很高兴也很感动。”
在整个抢救和康复治疗过程中,ICU医护人员倾注了所有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他们深知,挽救一条生命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一次创造奇迹的过程,但奇迹的背后需要永不停歇的付出,“我们谁也不知道这里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里都是重症病人,我们能做的就是严密的监护,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的努力。每一位病人我们都不会放弃。”说话的刘顺才医生医院ICU的一名主治医生。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此ICU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时刻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的待命状态,他们在监护室仅仅几十米长的过道里每天步行过万,他们面对生死危机时从容不迫,竭尽全力,永不放弃,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斗争,以尽最大努力挽救每一个病人的生命。
学科带头人
白焕英,主任医师,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青海重症医学分会委员、青海省医师协会医学模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青海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青海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青海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宁市引才聚才计划第二批培养第二类人才,年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擅长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MODS,各种中*等的抢救及治疗,在血液净化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发表医学论文10余篇,省级三新项目3项,主持或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7项。
科室简介
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年,年被评为市级重点专科,目前为省级在建重点专科。科室开放床位9张,其中隔离病房1张,每张床位配有可视探视对讲系统,拥有中央监护系统、呼吸机、除颤仪、血气分析仪、便携式彩超机、连续性血液净化机、纤维支气管镜、临时心脏起搏器、体外排痰仪、荧光免疫分析仪等设备。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成为一支技术力量深厚、经验丰富、奋发向上的团体,科室有医生9人,护理队伍17人,其中本科学历18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科室医护团队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完成“三新”项目3项,均获得卫生厅批准的“省内先进”项目,省、市级科研项目立项5项,举办国家级、省、市级继续教育项目20余项。
科室应用先进的监护和治疗设备,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治疗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对于严重多发创伤、严重烧伤、肝功能衰竭、各种药物中*等病例的抢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展了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心包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血液净化、人工肝、PICC置管术等技术。
崇德敬业诚信博爱
众志成城防控疫情!
订阅号名称: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