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在脓*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同时导致炎症反应亢进和免疫功能抑制的双重因素。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严重损伤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确切机制及其在脓*症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临床上缺乏切实有效的免疫监测和调理措施。
近期,在我国重症医学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脓*症免疫抑制领域首部专家共识——《脓*症免疫抑制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重磅发布!本报特邀《共识》的通讯作者医院管向东教授、中国人民医院李维勤教授和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姚咏明教授进行专题访谈,对共识制定的背景、亮点、意义等话题进行全面解答。
共识已发表于《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年11月第32卷第11期
研究愈加深入,指南势在必行人类与脓*症的抗争可追溯至极其久远的年代。最早人们认为,细菌是导致严重感染的元凶,将细菌杀灭便可治愈患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会对器官功能造成损害,导致更为严重的机体损伤。如何降低免疫系统对机体的损伤,同时又能保持机体自身的抵抗力以对抗细菌,这一点极难平衡。
李维勤教授专访视频90年代以后,学界对于如何调节炎症反应,避免过度炎症损伤进行了大量探索。“那时候人们认为,针对TNF-α、IL-1、IL-6等对机体有害的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应用TNF-α单克隆抗体、IL受体拮抗剂便可减少炎症反应,然而所有的相关临床研究均告失败。”李维勤教授谈到,“分析来看,炎症的产生由多种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且作用机制复杂,因此仅针对某一细胞因子并不能奏效。”
进入新世纪,关于脓*症免疫抑制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对于淋巴细胞免疫状态保护和刺激的研究翻开了脓*症治疗新的篇章。李维勤教授介绍道,国内外诸多研究结果均显示,免疫调节治疗能够改善脓*症患者愈后,多种免疫调节治疗药物,如Ta1、免疫球蛋白等开展了多项临床探索。其中,由管向东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针对免疫刺激的全球首项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ETASS研究于年公布结果,该研究显示,免疫调节药物胸腺肽α1(Tα1)联合传统治疗可显著降低重度脓*症患者死亡率,提高mHLA-DR表达,改善患者免疫力,该研究奠定了Tα1在重症感染领域的免疫治疗地位。目前,扩大样本量的TESTS研究已在进行当中,相信其结果定能为我国脓*症治疗带来更多启发。
《共识》意见:Tα1可能改善免疫抑制的脓*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和预后。根据临床研究的结果,Tα1治疗脓*症的常用剂量为1.6mg,每12h1次,皮下注射,疗程为7d,同时对淋巴细胞和mHLA-DR进行动态监测。最佳剂量、疗程和适用人群还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管向东教授专访视频
在对脓*症患者的免疫状态监测方面,研究者们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管向东教授介绍,尽管目前对于预后检测指标尚无统一标准,但根据现有证据来看,mHLA-DR水平、CD4+和CD8+淋巴细胞数量等监测指标能够较好地提示脓*症患者的免疫状态,一定程度上可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这一点也在本《共识》中得到充分体现。
随着对脓*症免疫抑制探索的愈加深入,制定相关共识对其进行系统性阐述,将零散的循证证据进行综合、全面地分析,最终给予临床指导显得尤为必要。在此背景下,在姚咏明教授、李维勤教授、管向东教授的共同倡导下,在全国多位领域内专家学者的积极支持下,《共识》编写工作于年正式启动,此后经历了多层次、多场合的投票讨论,反复确认后终于形成终稿。
权威且全面,更具中国特色
谈及《共识》的亮点,李维勤教授认为最大的特色在于内容全面、系统,相较于目前脓*症领域的其他指南共识,本《共识》对于全球范围内脓*症免疫抑制相关的的诸多新探索及新证据都有客观呈现,而无论其研究结果如何。
姚咏明教授专访视频姚咏明教授表示,这是一版以严谨的态度制定出的“科学、求实”的共识,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四大亮点。
第一,本共识是国际上第一部关于脓*症免疫抑制的专家共识,其重磅推出必将有效指导脓*症免疫抑制的临床实践。
第二,本共识的内容较为系统、完整。共识编写组的专家们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全面收集了近30年来脓*症免疫抑制领域众多研究证据,能够充分、全面地反映领域内学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