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将通过把72只白鼠分为对照组、休克组、复苏组,打开腹腔采用激光散斑扫描各种器官,观察失血性休克和液体复苏后,各器官微循环变化的先后情况。
研究目标
失血性休克导致宏观循环与微循环均受到损害。持续的微循环障碍将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尤其是内脏器官。虽然如此,但仍很少有课题是同时研究多个器官的微循环。在本研究课题中,使用有创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了多个内脏器官及股薄肌在发生失血性休克及体液复苏后的微循环变化。
实验方法
72只成年雄鼠被分为对照组(无处理),失血性休克组(失血量为30ml/kg)及体液复苏组(生理盐水复苏)。宏观循环的监测参数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微循环的监测参数包括微循环血流灌注及组织氧饱和度,微循环的监测部位包括肝脏、肾脏、小肠(包括粘膜、浆膜肌层及肠道集合淋巴结)以及股薄肌,以每3h为一个时间单位作对比。
研究发现
1失血性休克导致宏观循环的变化
失血性休克组的平均动脉压显著变化(T1、T2及T3时期明显低于T0时期,P0.),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在液体复苏组T1-T3时期的平均动脉压变化与对照组相似。三个组的心率均无明显变化。
2失血性休克和体液复苏继发内脏器官和股薄肌微循环血流灌注的变化
A.表2依序汇总了三个观察组不同时期的微循环血流灌注绝对值的变化。在对照组中,不同器官的微循环血流灌注无显著变化。如下图组:
B.相较前者(对照组),失血性休克导致肾脏与小肠的血流灌注发生显著的下降(包括粘膜、浆膜肌层及肠道集合淋巴结)。不同部位因失血性休克导致的微循环血流灌注变化的顺序有所不同,如下:小肠粘膜先于浆膜肌层,肠道集合淋巴结先于肝脏、肾脏及股薄肌(p0.05),如下图组所示:
C.与休克组相比,休克复苏时,T1期部分器官的微循环血流灌注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只有肾脏的微循环得到了一定恢复,小肠粘膜微循环血液灌注在T3时期才有显著变化。在液体复苏完成后,小肠微循环灌注基本恢复到了初始状态,尤其是粘膜部分。
总结
在发生失血性休克时,小肠(包括粘膜、浆膜肌层及肠道集合淋巴结)的微循环血流灌注发生了显着的下降。并且,小肠黏膜的微循环血流灌注是最早发生变化的。
我们曾在文章中《肠粘膜微循环-舌下微循环,两者有关联吗?》,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肠黏膜微循环和舌下微循环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和同步性。因此,舌下微循环同样能够应用于临床休克治疗中,并且能够有效帮助判断预后不良,尽早为患者进行干预和治疗。
标题:Laserspecklecontrastimagingforassessingmicrocirculatorychangesin
multiplesplanchnicorgansandthegracilismuscleduringhemorrhagic
shockandfluidresuscitation
来源:C.-Y.Wuetal./MicrovascularResearch()55–61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