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快讯第十届全军重症医学大会传来ldqu
TUhjnbcbe - 2021/3/11 11:33:00

“裘佳·把握机遇*地融合提升*队重症救治水平,[].医师报,-4-19(18、19)”

最美人间四月天,桃李芳菲竞争妍。4月14日,由全*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医院、医院承办的“第十届全*重症医学大会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重症医学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大会主席、全*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李维勤教授对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等兄弟学协会的支持,以及参会人员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表示,随着当前体制改革,重症医学因其专注早期救治、现场救治、贴近实战的特点,更能适应*改下“平战结合铸精兵*民携手保打赢”的目标。在整体架构不变的情况下,对*队战创伤的救护将成为*队医学的主旋律。“因此,我们对*队重症医学事业充满信心,希望未来岁月里大家齐心协力,为*队战创伤等的救治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次大会围绕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战创伤救治、重症感染、多脏器功能支持、血液净化治疗、机械通气、液体治疗、免疫调节、重症病人胃肠功能与营养、镇痛与镇静、重症护理、青年科研论坛、ICU信息化等,十余个专题,邀请*、地重症领域知名专家做精彩报告。

主题报告

建设平战结合、*民融合的*队重症医学

大会主席李维勤教授表示,*改带来了很多挑战,也给*队重症医学带来了机遇。*改后*队重症医学的任务发生很多变化,除医院日常的救死扶伤任务,更多的重心将转移到公共卫生事件、灾难、突发事件的救治,*队卫勤保障,及重中之重的战伤救治。

李教授表示,虽然我们处于和平年代,但可以看到,世界局部区域仍硝烟弥漫。“兵贵神速,唯快不破”,建设平战结合的*队重症医学首先要基于ICU建立一支快速反应小组(RRT)。澳大利亚在建立医疗应急小组——MET系统上提供了一些参考经验。MET/RRT的任务包括评估患者情况、初步稳定患者病情、呼叫专科医师并配合专科医师迅速进行患者救治、对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和支持、必要时辅助将患者运送至更高级别的治疗区(如ICU),根本目的在于早期识别和干预危险因素,减少心脏骤停、猝死的发生。

“战伤救治的时间链非常重要。”李教授说,“‘10-1-2’(严重伤员的出血和气道控制应在受伤10min内完成,损伤控制性复苏不超过1h,不迟于2h进行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时间链强调了战创伤初始反映的重要性。战时建立以重症为核心的快速反应小组,在战创伤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必须走*民融合道路,推动*地资源融合,优化创伤救治体系。”

液体复苏

休克复苏的热点问题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管向东教授介绍,休克复苏治疗需回答以下问题:复苏液体选择,如何监测前负荷及容量反应性,何时、如何评估休克类型,微循环标志物,微循环影像学评估。

休克复苏经历急性抢救期、最优化管理、稳定期、降阶梯治疗。目前认为急性低蛋白血症患者对蛋白使用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晶体液和胶体液复苏对长期预后的结果尚未得到认证。需严密监测前负荷及容量反应性,床旁进行被动抬腿试验是检验容量治疗反应能力很好的办法。

欧洲重症医学休克及血流动力学共识推荐,当临床检查不能明确诊断休克类型时,需进一步行血流动力学评估,与其他技术相比,建议采用心脏超声作为初始评估休克类型的优先选择。微循环标志物,乳酸、CO2GAP切实可行。微循环影像学结果指导液体复苏的效果临床证据需拓展,前景广阔。

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应重视右心功能

医院刘大为教授介绍,右心室前负荷的特点是肌层薄弱,顺应性高,射血分数明显受压力影响;右心室后负荷的特点是肌层薄弱,对后负荷增加更为敏感,每搏输出量随后负荷增加而成比例减少,正常情况下难以在短时间内将肺动脉平均压力上升到40mmHg以上。因此,右心的扩张通常是急性的。

感染性休克导致体循环阻力降低,肺循环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器官功能受损,右心的后负荷显著增加,可以说感染性休克中右心是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核心问题。监测上,刘教授表示,血流动力学指标中,中心静脉压(CVP)与右心功能最相关且是临床易于获得,正常情况下是0~3mmHg。在临床上,CVP是输液报警上限。此外,当输液或上呼吸机时,右心室容量或压力若果过负荷,则室间隔左移,限制了左心室充盈和输出量。

刘教授表示,临床上可以采用容量复苏“金三角”的方式(图1),将乳酸作为复苏目标,中心静脉压作为上限,保证容量底线的情况下最大可能的增加心输出量。

据损伤控制复苏理念选择战

创伤容量复苏液体种类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医院马朋林教授介绍,国外研究显示,失血性休克是战伤死亡的重要原因。战创伤容量复苏液体种类因伤员所处场地不同而各异。对于失血性休克应尽早开始复苏,既往研究显示,1h以内进行液体复苏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提升远期预后。而在液体复苏中,选择液体种类,提高更多1h外的患者存活可能性。

马教授表示,输血是很好的办法,但战场上很少能带上新鲜血浆。因此,对于战地首次补液种类的选择,可以看到,美*卫生兵单兵装备所带的液体是乳酸林格氏液,因其携带方便、保存简单,符合损伤控制复苏理念,即纠正患者生理难题,防止病理性损害。此外,战创伤中躯干伤约占70%,因此,止血带是战创伤减少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武器。

对于首次野战医疗单元补液的种类选择可以借鉴日常救治经验。从英国各类创伤患者救治研究可以看到,生理盐水占到重要比例,对死亡率有很好的改善。年美国指南关于液体复苏的更新建议提出,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最佳补液选择是全血;其次是1:1:1血浆、红细胞、血小板;然后是1:1血浆、红细胞,或单用白蛋白、血浆;第四是羟乙基淀粉;最后是晶体液。

精彩撷萃

让重症患者有质量地生存

哈尔滨医院于凯江教授表示,对于重症患者,救治生命的同时,也要重视其远期生活质量。-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研究显示,严重脓*症和严重脓*性休克的死亡率已从35%降为18.4%,5年生存率也在逐渐增加。然而,在救治成功率上升的同时,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却令人担忧,50%~70%有认知功能损害,60%~70%存在功能损害。

1
查看完整版本: 快讯第十届全军重症医学大会传来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