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跟着尹万红老师(江湖人称“尹二哥”)学习重症超声,医院ICU首批重症超声专项培训学员顺利毕业,同时也结识了一群优秀地华西重症人。医院icu、尹老师对我们这些老学员十分关照,举办学术会议都会通知我们,尤其是重症超声相关的会议、学习班,我也有幸作为老学员代表在四川重症超声协作组工作会议上分享了一个病例。随着使用超声的例数不断增加,对于重症超声在危重病例运用的一些细节、思维也有了许多困惑,刚好今年5月份,尹老师和四川重症超声协作组举办了期ccusg的培训班,其中就有我最感兴趣的高级血流动力学班,我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今天会议结束,收获甚多,以小陆粗浅的理解总结一二,分享给大家,不足之处,望指正。
1、根据人体血流动力的走向,将血流动力学的各个环节串成一个闭环,每个部分是起点也是终点,每时每刻人体都在尽量保持这个闭环单曲循环稳定,有适合的容量匹配心脏的收缩(就是合适的前负荷),左右心也在匹配,右心把汇入的静脉血泵入相对低压的肺循环,肺循环的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系统把这些血赋予了氧气,去除了二氧化碳,然后进入左心,左心就将这些饱含氧气的血液泵到了体循环,经过各级大小动脉到毛细血管微循环,为组织和细胞带来了氧、营养组织,最后通过静脉带走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各级静脉逐渐汇合,最后回到了右心房,成为了“容量”“前负荷”,又开始上面的单曲循环。当上面的单曲循环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来问题,势必会影响到下一部分,最终的结果就是闭环失败,于是“休克”出现了,所以这个“闭环”也是我们在面对休克的病人(或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时,如何分型的理论基础。
总所周知,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心源性、梗阻性,分布性。从闭环上可以看到,在绝对容量不足时,比如出量过多-烧伤大量渗液、被捅了一刀大出血。。或者入量不足,补充的液体不够,那出现的就是我们的低血容量性休克,这时候超声上体现的是下腔静脉窄,变异率高。而人体为了保持血压的稳定,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把容量先补充:a、第一步从一些相对不大重要的组织器官“挤”出一部分血来(比如胃肠道、肝等等,然后胃肠道就会相对缺血,容易出现应激性消化道出血);b、同时减少出量,比如尿(这个时候,尿少是机体应对低血容量的重要步骤,不要因为尿少而去盲目利尿);c、第三步,就是如何把绝对值变少的血容量有效利用起来?我把心脏跳得有力些,加快这个“单曲循环”的速度,其实就是增快心率,这时候在超声上面看,就是心脏跳的很欢快,这里用了“欢快”,“欢”是有力的意思,“快”就是心率增快。所以我们超声看到瘪瘪的下腔、欢快的心脏,甚至新出现的腹腔胸腔积液、术区周边增大的液性暗区,结合血常规、病人的基础病,就可以诊断低血容量性休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补液,止血,这样慢慢下腔就会充盈起来、而心脏又会恢复往日的节律,不用那么欢快了。
写于成都机场和飞机上。后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