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彩色笔记心血管系统50分第十节
TUhjnbcbe - 2021/4/2 15:00:00
第十节休克一、概论

1、概念: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机制: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

本质:组织和细胞缺氧。休克的根本问题:组织细胞受累。

2、循环骤停的临界时间是:4分钟。

(一)具体的发病机制

1、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及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以及产生炎症介质是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它依赖于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排出量和良好的周围血管张力来维持,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超出了人体的代偿限度时即可导致休克)。

2、典型微循环由微动脉(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循环的“分闸门”)、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无物质交换作用)、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微循环的“后闸门”)等部分组成。记忆:三毛、三微、一动静

3、微循环的三期变化:微循环血量占总循环的20%。

(1)收缩期(缺血性缺氧期-代偿):由于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特点:只出不进,导致低灌注缺氧。

(2)扩张期(淤血性缺氧期-失代偿):

特点:只进不出,导致血压进行性下降,意识模糊。

(3)衰竭期(难治休克期-晚期):不可逆,形成微血栓,甚至引起DIC。

如果出现DIC提示进入了休克的衰竭期。

(二)临床表现

休克失代偿期的生理调节改变主要是组织缺氧,乳酸增多,代谢性酸中*。

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和休克程度的判断

分期

程度

神志

口渴

皮肤黏膜

脉搏

血压

体表血管

尿量

估计失血量

色泽

温度

克代偿期

轻度

神清,痛苦表情,精神紧张

口渴

开始苍白

正常,发凉

<次/分,尚有力

收缩压正常或稍升高,舒张压增高,脉压减小

正常

正常

<20%(<ml)

休克抑制期

中度

神尚清,表情淡漠

很口渴

苍白

发冷

-次/分

收缩压70-90mmHg,脉压减小

表浅静脉塌陷,毛细血管充盈迟缓

尿少

20-40%(-ml)

重度

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非常口渴,可能无主诉

显著苍白,肢端青紫

厥冷,肢端更明显

速而细弱或摸不到

收缩压<70mmHg或测不到

表浅静脉塌陷,毛细血管充盈非常迟缓

尿少或无尿

>40%(>ml)

注:*成人的低血容量性休克。人体的血液占全身的体重的7%-8%。

1、休克代偿期:典型临床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心率加速、过度换气等。血压正常或稍高,反映小动脉收缩情况的舒张压升高,故脉压缩小、呼吸加快、尿量减少。早期可逆转。

休克代偿期的病理调节改变主要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

两大临床表现:

(1)最主要的改变(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脉压减小。

(2)早期病人没有血压下降。

2、休克抑制期(也叫休克失代偿期):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或昏迷,口唇肢端发绀,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脉压更缩小,尿少甚至无尿。可造成代酸。

(三)诊断与监测

1、诊断:休克的临床表现,尤其是血压是诊断休克的主要依据。

2、休克的监测

一般监测

(1)精神状态:脑组织灌注和全身循环状况的反应。

(2)皮肤温度、色泽。

(3)血压:通常认为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是休克存在的表现;血压回升、脉压增大则是休克好转的征象。血压不是反应休克程度最敏感的指标。敏感高低与血压没有直接关系。早期休克血压不变化。

(4)脉率:脉率/收缩压=休克指数,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正常人的数值低。指数:0.5提示无休克;0.5-1.0为休克前期。>1.0-1.5提示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

(5)尿量:是休克期反映肾血液灌注及其他器官血流灌注最简单可靠的指标。

①尿量<25ml/h、比重增加者:肾血管收缩和供血量不足。

②血压正常但尿量仍少且比重偏低者:提示急性肾衰竭,此时CVP正常。

③当尿量维持>30ml/h时,表示休克已纠正。

特殊监测

(1)中心静脉压(CVP):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代表了右心房或者胸腔段腔静脉内压力的变化,可反应全身血容量与右心功能之间的关系。CVP的正常值为5~10cmH2O。

<5cmH2O时,表示血容量不足;

>15cmH2O时,则提示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床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高;

>20cmH2O时,则表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2)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肺动脉压(PAP),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功能。PAP的正常值10-22mmHg(1.33-3Kpa);PCWP的正常值是6-15mmHg(0.8-2.0Kpa),与左心房内压接近。

PCWP<正常值:反映血容量不足(较CVP敏感);

PCWP>正常值:反映左心房压力增高(如急性肺水肿)。

mmHg换Kpa则原数*4/30;Kpa换mmHg则原数*30/4。

(3)心排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

CO是心率和每搏排出量的乘积,成人CO正常值:4-6L/min;

单位体表面积上的心排出量便称作心脏指数(CI),正常值为2.5-3.5L/(min*㎡)。

CI是最适合在不同个体间比较的心功能指标。

(4)动脉血气分析

休克时可因肺换气不足,出现体内二氧化碳聚积致PaCO2明显升高;相反,如患者原来并无肺部疾病,因过度换气可致PaCO2较低;

PaCO2>45-50mmHg时,常提示肺泡通气功能障碍;

PaO2<60mmHg,吸入纯氧仍无改善者则可能是ARDS的先兆。

(5)动脉血乳酸测定:正常值为1-1.5mmol/L,危重患者允许到2mmol/L。乳酸盐浓度持续升高,表示病情严重。它是反映休克的预后及严重程度。休克导致高乳酸血症、无氧酵解。

(6)DIC的检测:


  当下列五项检查中出现三项以上异常,结合临床上有休克及微血管栓塞症状和出血倾向时,便可诊断DIC。包括:

①血小板计数<80×/L;

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组延长3秒以上;

③血浆纤维蛋白原<1.5g/L或呈进行性降低;

l3P(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

l涂片中破碎红细胞超过2%等。

记忆歌诀:小板80凝原3;纤维蛋白一块五;3p阳性见碎红。

(四)治疗

1、休克治疗原则(扩容):尽早去除引起休克的原因,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提高心脏功能和恢复人体的正常代谢,防止发生MODS。

2、治疗方法

(1)急救措施:尽快创伤制动,大出血止血、应用休克裤、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

(2)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最好是平衡液。

(3)积极处理原发病:外伤病人大休克----抗休克同时手术止血,一起来。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宁酸毋碱,不主张早期使用碱性药物。

(5)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少用缩血管药,扩容基础上用扩血管药。休克+肾功能不全者首选多巴胺。

(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扩容扩血管,必要时应用肝素或抗纤溶药物。

(7)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皮质类固醇可用于感染性休克和其他较严重的休克,一般主张大剂量短期应用。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

1、概述: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胃肠道,胸、腹腔等),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引起。主要包括失血性休克和损伤性休克(核心也是失血)。

(1)失血性休克:多见于大血管破裂,腹部损伤所致的肝、脾破裂,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宫外孕出血等。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ml)、严重体液丢失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均可引起低血容量休克。

(2)损伤性休克:多见于遭受严重损伤的病人。

2、治疗:主要是补充血容量和积极处理原发病(止血)两方面。

(1)补充血容量:首选平衡盐溶液。若血红蛋白浓度>g/L可不必输血;<70g/L可输浓缩红细胞;在70-g/L时输红细胞。可根据患者的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其他器官功能来决定是否输红细胞;先快后慢,先晶后胶,先盐后糖。急性失血量超过总量的30%可输全血,但仍应补给部分等渗盐水或平衡盐,以减少毛细血管内血液粘度和改善微循环,以纠正低血容量。

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

血压

CVP

原因

处理原则

正常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静脉收缩)

舒张血管

正常

血容量不足(低)

补充血容量(适当补液)

血容量相对过多(高)或心功能不全(衰)

强心,纠酸,舒张血管

血容量严重不足(低)

充分补液

正常

心功能不全(衰)或血容量不足(低)

补液试验:补液后无效是“衰”有效是“低”

歌诀:常压CVP:高缩,低就低;低压CVP:高高衰,低低,正常衰或低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ml,于5~10min内经静脉滴注。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0.29~0.49kPa(3~5cmH2O),则表示心功能不全。

三、感染性休克(内*素性休克)

(一)常见致病菌和发病机制

1、常见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肠球菌、厌氧菌、结核杆菌、破伤风与气性坏疽杆菌、真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为内科常见的感染致病菌。

2、发病机制

(1)感染性休克可继发于以释放内*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不一定有感染灶。如大面积烧伤、败血症、急性腹膜炎、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及泌尿系感染等,亦称内*素性休克。

(1)具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02<35mmHg;④白细胞计数>12×/L或<4×/L,或未成熟白细胞>10%。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冷休克(低排高阻型)

暖休克(高排低阻型)

发病率

多见

少见

致病菌

革兰阴性杆菌

革兰阳性杆菌为主

血管反应

收缩为主

舒张为主

神志

躁动、淡漠或嗜睡

清醒

皮肤色泽

苍白、发绀或花斑样发绀

淡红或潮红

皮肤温度 

湿冷或冷汗

温暖、干燥

毛细血管充盈的时间

延长

1-2秒

脉搏

细速

慢、搏动清楚

脉压(mmHg) 

<30(<4kPa)

>30(>4kPa)

尿量(ml/h)

<25

>30

暖休克不及时治疗会发展到冷休克。

(三)治疗:

首先是病因治疗,原则是在休克未纠正前,应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在休克纠正后,应着重治疗感染。抗休克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休克。

1、补充血容量:首先以输平衡盐溶液为主;感染性休克的病人先扩张血管。

2、控制感染:主要措施是应用抗菌药物和处理原发感染灶。

3、纠正酸碱平衡失调:患者常伴有严重的酸中*,且发生较早,应予以纠正。

4、心血管药物的应用:经补充血容量、纠酸后休克仍未见好转者,应采用血管扩张药物治疗,还可与以α受体兴奋为主,兼有轻度兴奋β受体的血管收缩剂和兼有兴奋β受体作用的α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以抵消血管收缩作用,保持、增强β受体兴奋作用,而又不致使心率过于增速,例如山莨宕碱、多巴胺等或者合用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和酚妥拉明的联合应用。

5、糖皮质激素:早期,大量,短期。可达正常量的10~20倍,维持不宜超过48小时。

四、过敏性休克

1、两大特点:

(1)是有休克表现即血压急剧下降到10.6/6.6kPa(80/50mmHg)以下,病人出现意识障碍,轻则朦胧,重则昏迷。

(2)是在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常有一些与过敏相关的症状。如下:

①皮肤粘膜表现:最早且最常出现。

②呼吸道阻塞症状:本症最多见的表现,也是最主要的死因。

③循环衰竭表现。

④意识方面的改变。

⑤其他症状。

⑥既往有相关物质过敏史。

2、治疗:

①立即移去过敏原或致敏的药物,停止接触或进入人体。

②首选:肾上腺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彩色笔记心血管系统50分第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