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
且皮试且注意
急诊医学资讯科普课堂
第十四课
青霉素
Q1
基本信息
药物名称:青霉素G
外文名称:Benzylpenicillin/Penicillin
分子式:C16H18N2O4S·HCl
分子量:.5
属性:处方类药物
运动员:非慎用
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
青霉素被发现的历史小故事
年2月13日,英国伦敦大学圣玛莉医学院细菌学教授亚历山大·弗莱明在他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
由于细菌盒的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
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现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青霉素
Q2
药物过敏反应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常见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可达5%—10%,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对本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
临床通常将青霉素过敏反应分为:
1、速发型过敏反应,由IgE介导的过敏反应(Ⅰ型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瘆,以及造成严重生命威胁的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和支气管哮喘等,多在1h内出现,少数可迟至6h内发生;
2、迟发型过敏反应,包括Ⅱ、Ⅲ、Ⅳ型过敏反应,通常发生于给药1h以后。
?Ⅱ型过敏反应:细胞*作用,主要引起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等;
?Ⅲ型过敏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主要导致血清病、药物热;
?Ⅳ型过敏反应:迟发或细包介导的过敏反应,主要引起接触性皮炎、大疱表皮剥脱松解症和间质性肾炎等。
青霉素
Q3
青霉素皮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
1、患者在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无论成人或儿童
?无论口服、静滴或肌注等不同给药途径
2、停药72h以上,应重新皮试!
1、青霉素皮试是目前预测青霉素速发型过敏反应最为快捷、敏感和经济的方法。
2、科学、规范的青霉素皮试对成人、儿童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其阴性预测值达97%~99%,即皮试阴性患者仅1%~3%可能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威胁生命的的风险。
3、此外,规范的青霉素皮试可排除部分虚假的“青霉素过敏”,增加患者使用青霉素类药物的机会,减少更加广谱、昂贵和更多附加损害的其他药物的使用。
青霉素
Q4
皮试结果解读
阴
性
?表示发生过敏性休克等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风险较低,可接受青霉素类药物治疗;但仍有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风险,尤其在首次给药时。
?青霉素皮试不能预测起疱性皮疹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大疱表皮剥脱松解症,以及溶血性贫血、间质性肾炎等Ⅱ、Ⅲ、Ⅳ型过敏反应。
?应强调青霉素皮试不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唯一措施,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给药期间密观察患者不良反应以及备有抢救设备与药物、做好充分抢救准备同等重要。
阳
性
?提示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等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达50%(33%~%,无阴性对照情况下假阳性率更高),不宜使用青霉素类药物。
?青霉素皮试仍有近半数为假阳性,且特异性IgE抗体可随时间衰减(半衰期10~0d),发生过敏反应者50%在5年内不再过敏,80%在10年内不再过敏,这些患者今后仍可重复青霉素皮试、评估能否应用青霉素类药物。
?既往青霉素皮试阳性患者,如无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在过敏史中应表述为“曾青霉素皮试阳性”,而不应表述为“青霉素过敏”。
青霉素
Q5
皮试禁忌症
(1)近4周内发生过速发型过敏反应者;
(2)过敏性休克高危人群,如哮喘控制不佳,小剂量过敏原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病史等;
(3)有皮肤划痕症,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急慢性荨麻瘆等皮肤疾病。
青霉素
Q6
皮试前注意事项
01
皮试本身亦可能导致速发型过敏反应,应有抢救设备与药品准备。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地救治;
02
抗组胺药物可能影响皮试结果,皮试前
??应停用一代抗组胺药(苯海拉明)至少72小时;
??应停用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至少1周;
??停用鼻腔喷雾剂至少72小时;
03
雷尼替丁等H2受体措抗剂应停用至少48小时;
04
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可能影响对速发型过敏反应救治,皮试前应停用至少24小时,尤其在存在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可能时。
青霉素
Q7
抢救措施
皮试中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性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地采取抢救措施:
(1)迅速中止皮试操作;
(2)及时建立静脉通路;
(3)予以肌内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0肾上腺素,成人0.3~0.5ml;儿童0.01mg/kg体重,最大0.3ml,每15~20分钟可重复);
(4)吸氧及糖皮质激素等其他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青霉素皮肤试验专家共识.中华医学杂志.,97(40):-.
青霉素,且皮试且注意!
推荐阅读:
科普堂第十三课:什么是科学的大脑分区与分工?
科普堂第十二课:说说抗菌药物那点儿事儿......
科普堂第十一课:《中秋月饼宝典》!
科普堂第十课:科学饮食,远离痛风!
科普堂第九课:救心就要又快又准!
科普堂第八课:天啦噜!最最最权威的淹溺大众急救科普来也!
科普堂第七课:纳尼?炎炎夏日,空调也能致病?
科普堂第六课:最最最“全““威”的《中暑知识"大众科普指南"》新鲜出炉啦!!!
科普堂第五课:如何“FAST”快速识别“脑中风(脑卒中)”?(大众科普版)
科普堂第四课:火灾现场,如何逃生和自救互救?
科普堂第三课:偶不是周杰伦!偶左拥酒精,右搂药品,偶是双硫仑!
科普堂第二课:院前初级急救:心肺复苏术+AED的使用(大众科普版)
科普堂第一课:来急诊看病,也需要排队!
用心做科普,健康你我他!欢迎大家来科普堂投稿!
版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