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霍乱防控中ldquo
TUhjnbcbe - 2021/5/7 13:18:00
清末民初,随着国际商贸往来日益频繁,恶性传染病也随之而来。霍乱、鼠疫、猩红热、白喉等恶性传染性疾病在我国蔓延。在此期间,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借助传统的医疗方法进行疫病防治,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相对有效的方剂,其内容较多体现于中医学的古籍当中,但是这种纸质媒介受众仅为当时的部分知识分子与精英阶层,普通民众难以明晰与应用。因此,具有单页成文、易于携带、传播迅捷、语言浅白、应用简便等特点的中医特殊文献——“中医药文告”得以有力发展,成为服务民众的主要宣传阵地,也是清代以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防控中的重要传播媒介。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医药文告”在中医药参与各地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我们对近代官方、社会群体以及医疗人士运用中医药防控疫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从霍乱中医药防控宣传角度解析“中医药文告”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疫病防控下国家—地区—医疗机构—其他机构—个人的深层社会关系,再现中、西医在霍乱防控背景下的“博弈”情态。霍乱一词,源出《灵枢·五乱》,称为“触恶”,指突然剧烈吐泻,心腹绞痛的疾患。《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中也提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因此,中国古代医籍所记录的“霍乱”应属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肠胃炎等病证。有学者认为,—年,英国殖民者从印度进*侵略缅甸,并*庆二十五年()将霍乱传入中国江南地区,至此中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霍乱”。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属甲类传染病。典型患者由古典生物型和O群霍乱弧菌所感染,症状表现为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可致外周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一般轻症患者多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所感染,带菌者亦较多。中医将此类“霍乱”分为:寒霍乱、热霍乱。罕见的暴发型或中*型霍乱,又称“干性霍乱”(cholerasicca),起病急骤,患者尚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即迅速进入中*性休克而死亡。中医学又称之为绞肠痧、搅肠痧、斑痧、乌痧胀、毕罗痧等。因此,中国近代社会大众与之抗击的“霍乱”,正为上述所言之疫病。霍乱亦为近代中国危及社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一、

近代霍乱疫情流行与防控

年后,中国多次出现了局部暴发性或全国蔓延性的霍乱疫情。如年,京、津出现转筋痧(霍乱),“死亡人数难计其数”。次年,嘉兴濮院镇海塘冲垮,海水倒灌,饮河水者多患吊脚痧(霍乱),伤亡无数。—年,京津地区霍乱流行,死人无算,“有顷刻死者、有半日死者”。年,霍乱又在上海流行,后波及各省,北至黑龙江,南至福建、台湾,全国死于霍乱人数约30万人。年,霍乱蔓延整个四川省,30余县都被迅速传染成重灾区,因感染霍乱而死者达20余万人。年,全国性霍乱大流行,由上海开始,后传至南京、长沙、汉口、徐州以及鲁豫地区,最终影响至东北地区,此次霍乱导致关内、关外近10万人丧生。面对霍乱一次次的侵害,*府、各地区组织机构与民众都开展了众多防疫活动。如逐步开展了大规模检疫(铁路、公路、水路、海路等交通线)、隔离治疗、疫情调查研究(患者报告与统计、患者吐泻物检查)、消*清洁(环境防控消*、饮用水消*、不卫生食物消*)、霍乱预防注射等措施。同时,也设立了相关的检疫管理处、海港检疫所、霍乱防疫事务所等防疫机构,以及霍乱防疫委员会等临时性机构,并制定霍乱“防疫章程”“防控原则”等,同时宣传防疫知识。如光绪三十一年(),京师疫病流行,当时警察厅就将告示遍贴各衢巷,并“请总劝学所转告内外城各宣讲所,将卫生防疫之法详细讲解”,以便家喻户晓。同时,*府和公共机构联合中医医家延医设局、施医送药等等,在防治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防控传染病的中医方药与方法,如“避瘟丹”“艾叶熏蒸”等。在抗疫过程中为了使防控方法得以有效传播,地区*府以及各级社会机构更多地采取了纸媒的形式进行中医传染病防控宣导,如刊刻医书、报纸公布、发布文告等。

(一)刊刻医书

每次重大疫情之后*府都会组织名医或医家自发性地对疫情暴发的原因、流行的情况和救治经验等进行总结并刊刻成书,为后世提供借鉴。医书不仅是*府督导刊印而成,许多中医名家也将防治疫病的经验通过书籍广为传播,这大大促进了中医防疫事业的发展。如霍乱传入我国后,嘉庆二十五年(),宋如林首先在《痧症全书》序言中记载了嘉庆庚辰年、辛丑年我国沿海地区霍乱传播之状态,并给予中医治疗方案a。清代医家王士雄于道光十八年()编订成《霍乱论》,同治元年()予以重订,改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指明了各类型霍乱中医药防治方法与预防路径:

霍乱时行,须守险以杜侵扰。霍乱得愈,尤宜守险以防再来,昧者不知,徒事符,以为拥兵自卫之谋,良可慨已。纵态如常,效彼开门揖盗之愚,尤可笑也。苟欲御乱。一、人烟稠密之区疫病时行,以地气既热,秽气亦盛也。必湖池广而水清,井泉多而甘洌。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直可登民寿城,不仅默消疫疠也。此越险守疆之事,为御乱首策,非吾侪仰屋而谈者可以指挥而行也。

(二)报纸公布

报纸作为近代中国的主流媒体,也在防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常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介绍瘟疫和卫生知识,如《长沙日报》曾刊载《论防疫》一文:

夫寒暑不时,食饮不节,固为致疫之一原因。然非人稠户密,空气少而炭气多,加以水泉秽恶,道路不洁,则疫亦无自而致。必其地臭秽,湿*之气薰蒸,郁积之既久而后触发,传染之无穷。

光绪二十八年(),《大公报》上刊登《霍乱症预防法》《时疫缘起治法说》,采用白话形式写作,以普适于民众。《大公报》刊《讲卫生学当知》则载:

人的心是总管血脉的,一呼一吸,循环周转,日夜不息的。凡是人,过于劳苦,血脉就消耗,必须用饮食培补他。人的这出入气,顶是要紧的,比方地方脏污,房屋窄小,那些浊气最容易伤人。每天必须走个圈子,活动活动,换换清气,与人大有益处。睡觉的地方,必须要合外头通气,不然紧紧的关在一个小屋子里,那浊气一会工夫都满了,与人大有妨碍。

(三)发布文告

发布防疫文告,宣传疾病防治知识,这种形式受众群广,在防疫过程中最为便捷,且应用最为广泛。“中医药文告”是国家医疗机构拟定或地方医疗机构以及个人向*府或民众捐赠的疾病诊疗方法、效验方剂以及预防措施的文书布告,符合“文告”的属性。其版式多为单页刻板成文,便于记录完整的医疗活动及医家随笔,所以能够促进中医药在国家*府、医疗机构、中医医者乃至民众间的防控疫病的传播。由于“中医药文告”本身具有便于誊抄与携带的特点,所以其受众人群除了普通社会民众外,还包含了特殊人群,如*人、商旅、海员等。“中医药文告”内容包括了疾病名称、效方名称、主要症状、适应人群、方药(药名、剂量)、随症加减法、服用方法、调护方法、记载时间、流传地点、敬献者(州县府衙、庙宇道观、药堂、善堂、个人中医从业人员)等(见图1)。由于“中医药文告”特殊的行文方式,因而与医籍、中药仿单、涉医类布告有着明显的区别(见表1)。图1《毕罗痧防治方案》文告图版(白棉纸,51cm×35cm,藏于“景和斋”)表1中医药文告、中医药仿单及中医类布告比较

二、

霍乱防控中“中医药文告”的应用状态

(一)社会机构参与霍乱防控中“中医药文告”的应用

疫病防控的传统机构主要为*府及其医疗机构(医院)。近代时期,社会力量开始转型,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诸如商会、清洁会等社会团体。同时,药堂、善堂等医疗机构、出版社等社会机构,以及寺院、道观等宗教机构,为了防控区域性的传染性疾病,也利用纸质媒介(中医药文告)参与到疫病防控的活动中来。虽然各机构防疫的出发点是共同的,但是由于各自对待疾病防控的认识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各自所宣扬的内容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进而形成了近代社会复杂的医疗社会现象。如上所述,霍乱防疫的过程中,中医药堂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绍城大路至大药栈、浙绍信大药行合刊的《雷公霹雳丸》(见图2),记录了“吊脚痧”的治疗方案。从文告的行文布局推敲,药堂刊布文告目的有二:一者,宣传霍乱防控中药效方,施治于大众,如“务望广为流传,功莫大焉”;二者,以文告的形式宣传药堂,树立民众形象,如记录“绍城大路至大药栈虔制、浙绍信大药行同人募赠”。

专治……上吐下泻,腹中绞痛,面青肢冷,气闭脉伏,霍乱转筋,俗名吊脚痧。……现在各郡一带,厉气流行,挨门排户,劫伤人命,故刊此方,务望广为流传,功莫大焉。

敬惜字纸绍城大路至大药栈虔制

浙绍信大药行同人募赠

图2《雷公霹雳丸》图版(洋粉连纸,15.5cm×14cm,藏于“景和斋”)社会慈善群体防控霍乱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以中医药为着力点,深入挖掘疫病传播与发病规律,刊布于众,并将用法描述精准,使民众应用简便易行。如中医药文告《乐善会治疫良方两种》(见图3),为乐善会依据成都霍乱疫情防控需要而刊布的中医药防控方案,详述了霍乱变证的传变规律,体现了社会慈善群体积极参与防控霍乱的现象:

近日省门疫症流传极多,其发现病情厥状有二,试分晰言之。一为痧闭之变象。……一为霍乱之变象。……以上所论未必尽是,不过鄙见所及,谨獻芜言。愿仁人君子,其采纳焉。

日新工业社翻印敬送

图3《乐善会治疫良方两种》文告图版(白棉纸,33cm×23.5cm,藏于“景和斋”)同时,社会机构也应用地方名医效方,积极防控霍乱等疫病。如世界红卍字会太原分会刊布的中医药文告《虎疫之简单有效治法并施舍灵药》,提到了本会施诊所张明轩医士的经验效方,分别针对“湿霍乱”“干霍乱”“霍乱转筋”的中药治疗方法,并备有相关成药以备民众取用治疗(见图4):

虎疫之简单有效治法并施拾灵药近阅报上所载,各地方虎疫流行死亡最速。苟预防不得其法,偶一沾染,即有性命之忧。医治之法,在所必要也。查西医所说的虎烈拉,即中医所说的霍乱也。因染时行不正之气,以致人身阴阳之气,霍然而乱,故名曰霍乱。其证初起,腹中只觉微微绞痛,继则上吐下泻。

此本会施诊所医士张明轩君多年经验,无或有差。值此时疫流行之际,不敢自秘,特由本会印散多张,望仁人君子,广为宜传是幸。

再者,本会并备有,卍灵救生水、玉枢雷击散、观音救急丹灵药三种。倘患者或有不明前项治法的,可速来本会,请领所备药品,一样服之,即奏神效也。药系施舍,概不收费。恐未周知,特此通告,幸垂察焉。

图4《虎疫之简单有效治法并施舍灵药》图版(白棉纸,32cm×23.5cm,藏于“景和斋”)

(二)中医从业人员进行霍乱防控中“中医药文告”的应用

近代中医医生多利用“中医药文告”记录当地疫病的发生情况、防控方案等。如对霍乱防治的主方主药剂量、加减方法以及具体防护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因而“中医药文告”体现出近代本土中医医生对于疫病的防护并没有流于形式,而是积极投身于区域性疫病的诊治防控。民国二十七年()香港地区许姓医士对当时霍乱流行时中药的防治做了详述,包括中医辨证方法“霍乱症验法”、中医治疗方法“霍乱急救法”、防护方法“忌食”(见图5):

霍乱症验法

上吐下泻者是。或有吐而不泻,或有泻而不吐者,亦是。又有欲吐而吐不出,又有欲泻而泻不出,亦是。

霍乱急救法

……

忌食

……

民国廿七年六月十八日香港厚和街卅六号三楼许宅敬送

图5《香港霍乱救急方》图版(机器纸,26cm×17cm,藏于“景和斋”)又如海上名医曹炳章先生对民国八年至十年(—)上海地区流行的霍乱进行了详述。文告《曹炳章先生霍乱防治法》(见图6)包括内治法与外治法两种,同时,对于霍乱的寒、热、湿证辨识也进行了描述,并对霍乱患者的舌苔、唇口、眼目、肢体、手指、胸脘、声音、自汗、呕吐、腹痛、下利、小便、转筋、辨脉等进行了详细地鉴别。最后,对当时霍乱的中药应用方案进行了分析:

尝考霍乱一症,原有属寒、属热、属湿之分,自民国八年至今年(十年),每见夏秋发现之际,其间属热者多,属寒者少。盖近年以来,天气春寒夏凉,淫雨连天至长夏初秋亦多,忽寒忽热,以致湿遏于外,热伏于内,伏之浅,郁之微,则出从热化而为暑湿,伏暑若伏之深,郁之甚又感新凉,则内伏之热欲出不得,若再客寒外束,内外交讧,其病乃发。

图6《曹炳章先生霍乱防治法》文告局部图版(洋粉连纸,69cm×31.5cm,藏于“景和斋”)

三、

近代社会转型期霍乱中医药防控情态

(一)近代霍乱中医防控稳定化方案的应用状况

京师作为*治文化与经济中心,其产生瘟疫的流行往往传布到其他各省。同时,其防治疫病的稳定化方案也可以传到其他各省,成为各地区治疗疫病的有效途径。这些内容在中医药文告中也有所体现。如《雷公霹雳丸》记载疫病防治方案传递路径为:贵州—京师—江浙两省。此方经过多地疫情的检验,随即江浙两省刊布为霍乱防治文告:

此方避秽散寒通窍解*,性味平和。相传昔年大疫贵州丹平山雷公击出石碑刊有此方,道光元年江浙两省瘟疫盛行,时有宿儒于藏书中检得此方,注云:崇祯辛巳藏京师时疫流行后得此方,服之立愈。急治之法,莫逾于此。诚医圣家之遗方也。现在各郡一带,疠气流行,挨门排户,劫伤人命。故刊此方,务望广为流传,功莫大焉。

又如文告《霍乱转筋治法》载其方原为湖北老河口牌坊街徐恒昌先生所传,针药并用,在多地刊布为《霍乱转筋治法》文告,本文记录了方案传递至天津县全文刊布以救民众(见图7):

湖北老河口牌坊街徐恒昌先生所传霍乱转筋治法

近岁时疫盛行,霍乱每多发于夜晚,吐泻冷汗口渴,仓卒之间,医药不便,待至天明,凶像迭出,已不能挽救,实属可惨,各家宜备此药……

天津筱江敬送

图7《霍乱转筋治法》图版(洋粉连纸,27cm×21cm,藏于“景和斋”)

(二)近代霍乱城际间传播与纸媒防控联动效应

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古代的疫病传播多是区域性接触扩散,随着中国近代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出现,疫病的扩散方式属于等级扩散、跳跃传播,在区域性中心城市间蔓延,随铁路沿线扩散,随航运在江海码头扩散,加速了城际间疫病的传播。因此,晚清及民国时期我国疫灾流行广泛,一县疫而百县疫,和近代交通的发展有极大关联。如年北方地区霍乱的蔓延,深受近代交通体系的影响,霍乱病菌由天津港口,陆续传播到东三省、北京、山东等地,铁路和船舶的交错路径,使得霍乱蔓延,波及北方广泛的区域。又如贯穿中国东、中、西部即华东、华中、西北多座城镇的陇海铁路(原称:陇秦豫海铁路),西起甘肃兰州,南至江苏连云港,连接着中国近代大部分人口重镇。因此,也成了霍乱传播的“交通工具”,所以铁路机构成了霍乱防控的“前沿阵地”。年左右,陇海铁路的最西端才修到陕西的潼关,而次年霍乱就以潼关为中心向整个西北蔓延:

虎疫袭入陕境,尚属创见。最初系在陇海终点之潼关。当时该处疫势极剧烈,死者约达千人。居民逃避者过半,十余日间,全城顿成死市,卒赖公私双方防治,疫势渐杀。嗣因西安至潼关间之交通恢复,不数日间,复由华狱庙,而华县、而渭南、而临潼,直至西安,疫势日益猖獗。

而陇海铁路会计处所刊布的文告《陇海铁路会计处刊霍乱防治方》,提出了普适性的“霍乱普通方”及分型论治的“霍乱属热者方”与“霍乱属寒者方”,这是中医“普济”“辨治”中医防治疫病方法的体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陇海铁路沿线机构利用中医药防控霍乱的状况(见图8):

时届夏季疠疫堪虞,大抵多由贪凉、饮食不慎所致,费君子昭之先人访壶先生生前拟霍乱时疫要方,灵验异常,活人无数,用时特为之刊送务布。……霍乱普通方……霍乱属热者……霍乱属寒者……

陇海铁路会计处代发

图8《霍乱防治方》图版(洋粉连纸,32cm×28cm,藏于“景和斋”)

(三)近代中西医对于霍乱防控方案的不同认识

随着现代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引入,中西医疫病防控的博弈现象逐渐形成。初期现代医学传播形式大体分为三种:一者,利用传教的形式;二者,渗透高级统治阶层;三者,与传统中医学融合。但是这三者进程较慢,在鸦片战争后,西方入侵者开始通过租界内、外环境卫生状况的强烈反差,彰显其制度上的先进性和优越感,并以卫生防疫为借口逐步干涉中国内*、扩大势力范围。同时,由西方侵入的疫病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疾病谱。西医西药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适用于此类疫病的防控,使西医学渐渐成为受社会群体认可的医学体系。因此,在霍乱防控中,西医学者逐渐获得了“话语权”,进而对中医抗疫方案发出了反对声音。如文告《霍乱之预防方法》中虽然提到霍乱的中西医名称,使宣传更加具有本土特性,然而在霍乱现代防控体系描述基础上,对当时中医学运用的针刺法予以反对,并将针刺法与符咒相并列,形成了对中医方案鲜明的反对立场(见图9):

若已发生此病,绝不可任其自然,或轻信挑痧画符等法。宜速请相当之医生诊治,若不及请医生,可先服时疫药水(又名十滴药水,各药房均有出售),以止其泻,然后再请医生诊治。

图9《霍乱之预防方法》图版(洋粉连纸,26cm×23.5cm,藏于“景和斋”)中医根据霍乱发生的时间与地域特点,在证型辨识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治法,提示了霍乱防控中在辨病的同时,也要分辨证型。如文告《曹炳章先生霍乱防治法》提到了对于年上海地区发生的霍乱,应以清热的中医治法为主,并评述了当时辨病治疗、西药应用单一的弊端:

试观近世之霍乱,舌色多红,苔多*燥,皆口渴引饮,吐利臭秽,小便短赤,肛热如火。总核病状多是内真热而外假寒,虽有肢冷脉伏似寒象,即所谓热深厥深是也。见证既是热证,治以苦辛开降,岂可妄用十滴水、啰颠等热药,以火上加油也。

四、

思考与启示

一、近代霍乱社会防控网络中的中医药抗疫情

自清初北京城天花横行开始,清*府对于疫病的防控就有了全新的认识,全社会对于以天花为主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也增强了防控意识,社会各个阶层逐渐参与到了疫病防控工作中来。近代中国霍乱防控中,“国家—地区—医疗机构—其他机构—个人”互为补充,形成了隐形的社会防控网络,中医药文告作为社会各阶层宣传防治霍乱的重要纸媒途径,也逐渐成为构建这一社会网络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体现了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中的智慧。

(二)中医药在近代霍乱防控中的转变与发展

在霍乱防控过程中,中医药作为中国本土传统医学,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在疫病初期的宣导中体现了重要的预防意义。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切实有效的方药,逐渐进入了霍乱防治的前沿。但由于近代时期社会的急剧动荡、西方药物与卫生体系的进入,中医药在多元因素与势力的“博弈”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身在霍乱等疫病防治中的“角色定位”,并在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医疗模式的前提下,通过对霍乱等疫病的认识,使其应用更加具有规范性,以及防控范围更加具有广泛性。使广大民众获得简、便、廉、验等特点的疫病防控手段,进而积极参与到疫病防控的“宣导”“避秽”“普济”等环节。同时,在实践中,中医药也逐渐从疾病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向疫病群体化的“专病专方”“病证结合”转变与发展,促成了适应疫病特性与时代背景的防控方案。

编辑:胖大海

摘自《中医药文化》年第1期

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霍乱防控中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