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省市指挥部下发了《关于开展重点人群新冠病*疫苗紧急使用工作的通知》,附件中关于接种现场突发不良事件应急处置方案中提到了过敏性休克的治疗。“立即肌肉注射1:肾上腺素0.3-0.5mg.....”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带队去市里参加预防接种和免疫规划技能竞赛,同时担任技能操作考官,在统一标准的时候,其中有一题是关于过敏性休克的急救,关于肾上腺素的使用,
标准答案如下:立即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0.33(1/3支)ml。如体重不明,用量为:2岁以下0.ml(1/16支);2~5岁0.ml(1/8支);5~11岁0.25ml(1/4支);11岁以上0.33ml(1/3~1/2支)(注意:如受种者有心脏病史,应请专科医生会诊处理)。和其它相应症状的处理等等。
正是在这几天前各位同仁讨论起肾上腺素的使用问题,是皮下还是肌肉,各位老师们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说皮下,有的说肌肉。
当时我咨询了一些同仁,又查阅了一些资料,确认目前公认的过敏性休克急救是肌肉注射,首选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
某医院急救流程图
因此,我跟其它考官建议说,根据我查阅的资料,目前国外过敏性没有用皮下接种的,医院基本都是用肌肉注射,如果考生答肌肉也要算正确。
回来后,又我详细查阅了一些资料,查找肾上腺素皮下、肌肉注射的依据,发现由于说明书的误导,更新不及时,导致国内部分接种医生还认为,过敏性休克的急救首选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Χ)。
预防接种中过敏性休克的急救依据来源是哪?预防接种界的参考依据:
年10月,为配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卫生部组织编写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其中附件3《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其中包括过敏性休克的急救,上面的“标准答案”即出于此。
而版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对于反应的处置规定如下:
在这部规范中,对接种医生的要求只是对一般反应处理,参与严重过敏性反应的急救,对其它严重AEFI医院救治,我们医生不再参与。也没有再提到过敏性休克的具体抢救措施。
说明书是如何规定?医院收集了两份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的说明书,一份是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的产品,另一份是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产品,二者都是年3月核准,最后一次修改是年12月,关于用法用量中,说明书标注为:常用量皮下注射,一次0.25mg-1m极量为一次皮下1mg。
说明书
再早以前肾上腺素的说明书核准我未找到,但《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关于皮下注射的的依据很可能就是源自于药品说明书。
目前临床上关于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是如何实施的?我医院和一些预防接种医生进行了走访调查,急诊医生对于过敏性休克发生时,肾上腺素的使用基本全部回答肌肉,而预防接种医生中,30%说肌肉,40%说皮下或肌肉,30%说皮下。
医院走访时,我在医生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书;
张恒足《实用急症手册》
我又要了他们本院的指导手册。
急诊实用手册
结果二者描述中对肾上腺炎的使用均为肌肉注射。
我又从知网上查阅了一些文章,论文上的观点也各不相同,我下载了五篇,三篇文章写的肌肉注射,两篇文章写的皮下注射。
而目前最新的文章和从百度查阅的使用方法,均倾向于肌肉注射。
网络取图
特别提醒: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吸收较慢,6~15分钟后起效。国外皮下注射法早已寿终正寝,希望国内再也见不到这一用法。(取自知网)
肾上腺素的使用,到底肌肉、皮下哪个对?按照我国以往的观点,肌肉皮下都可以;
按照目前最新的学术观点,肌肉为最正确;
按照现有法律权威,按照说明书操作,皮下注射为正确,不会为此而担责。
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与中国修改说明书需要的繁琐手续和厂家的偷懒守旧,没有与时俱进等多方面原因有关。
因此,既然已经证实了肾上腺素肌肉注射比皮下注射效果好,相关监管部门及企业应该尽早收集相关佐证,尽早修改说明书,以免对临床操作人员造成误导和被动。
参考文献:
[1]《预防接种工作规范》.[J].年,中国国家卫生部.
[2]李阳,朱冬梅,祝秀华,等.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6(2):,.
[3]龙彩英.药物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和抢救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6():71-72.
[4]疫苗说明书
作者:王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征
稿
如果您热爱写作,如果您是疫苗行业人士,对疫苗相关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或想法,欢迎添加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