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控制出血的常规方法
1、敷料和止血带的应用
对于体表或表浅出血患者,可简单应用敷料压迫法控制外部出血。开放性四肢损伤存在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在外科手术前推荐使用止血带,应该标明使用时间。2、骨盆外固定带的应用
当骨盆受到高能量钝性损伤后怀疑存在活动性出血时,应使用特制的骨盆外固定带。3、止血剂的应用
当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存在或怀疑存在活动性出血时,应尽快静脉使用氨甲环酸,防治创伤性凝血病。首剂1g(≥10min),后续1g输注至少持续8h。如果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受伤超过3h,避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除非有证据证明患者存在纤溶亢进。3.5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1、损伤控制性手术和确定性手术
损伤控制性手术是指在救治严重创伤患者,尤其是在患者出现“致死三联征”(低体温、酸中*和凝血功能障碍)、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时,采用快捷、简单的操作及时控制伤情进一步恶化,使患者获得复苏时间,有机会再进行分期手术。对于合并重度失血性休克、有持续出血和凝血病征象的严重创伤患者,推荐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
2、介入治疗对盆腔动脉活动性出血,建议考虑介入治疗,除非需要立即进行开放性手术控制其他部位出血。对实质脏器(脾脏、肝脏或肾脏)动脉出血,也可考虑使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3.6血管活性药与正性肌力药的使用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一般应建立在液体复苏基础上,但对于危及生命的极度低血压(SBP50mmHg),或经液体复苏后不能纠正的低血压,可在液体复苏的同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尽快提升平均动脉压至60mmHg并恢复全身血液灌注。3.7创伤性凝血病的预防与处理
在早期即有25%的严重创伤患者可发生凝血病。创伤时大量失血、内皮细胞下基质蛋白暴露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低体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和酶活性降低、酸中*诱导的凝血酶原复合物活性降低以及纤溶亢进等因素均与凝血病有关。3.8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低体温的预防与处理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低体温发生率高达10%~65%。低体温被认为是严重创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尽量保温以减少持续的热量丢失。对于低体温的处理:对于体温32℃~35℃的患者,建议通过提高环境温度、加温毯或者增加主动活动(如果病情允许)来提高核心温度;对于体温低于32℃的患者可以考虑加温输液,如仍无效可考虑通过体外膜肺(ECMO)治疗。3.9疼痛管理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应选择适合其年龄、发育和认知功能的疼痛评估量表,定时进行疼痛评估。到达院内后继续使用与院前相同的疼痛评估量表进行疼痛评估。对于严重创伤患者,选择吗啡(0.1mg/kg)作为一线止痛剂静脉应用,并根据疼痛管理目标调整剂量。
04
好转标准
患者意识由昏迷转为清晰或由躁动转为安静,四肢皮肤温度上升,颜色红润,收缩压维持在80mmHg或平均动脉压65mmHg以上,心率逐渐恢复正常,尿量30ml/小时,血色素稳定在80g/L以上,无电解质及酸碱紊乱,凝血正常考虑休克好转。同时活动性出血应得到有效控制或接受确定性手术治疗。
总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死亡率较高,随着我国创伤中心的建设,希望未来能够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收治,进一步降低死亡率,伤残率。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