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伟
医院
(医院)
全*血管外科中心
血管战创伤是指在战场环境中,累及四肢和躯体动、静脉的外伤。血管战创伤通常都伴随着骨折、活动性出血、创面组织不规则缺失等复杂情况,是导致战场中高截肢率和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中,由于血管损伤导致的截肢率达到了近50%。随着战场救护条件的改善,血管战创伤救治方式的进步,血管损伤导致的截肢率和病死率逐渐下降。在越南战争中,截肢率约为13%;而在伊拉克战争中,早期截肢率降至5%~10%。但是,在现代战争(局部规模战争、反恐战争等)新型模式下,新式热武器如导弹、火箭弹、自杀式炸弹等得到了更为广泛应用,血管战创伤的比例较传统战争模式显著升高。提升新型战争模式下血管战创伤的救治水平,对于降低战斗人员和平民的病死率和截肢率,显得尤为紧迫且必要。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血管战创伤的致伤类型、救治原则、救治方式、救治技术及相关临床证据进行简要讨论。
3.1血管战创伤救治时间窗
快速止血、快速重建血运是血管战创伤救治的基本原则。重要器官的大出血可迅速引发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进而危及伤员生命。而肢体长时间缺血可造成肢体远端坏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截肢。有文献报道,肌肉和神经耐受缺血的时间仅为6~8h,如果不能在6h内完成有效止血并重建血运,将可能影响远端肢体功能,甚至最终导致截肢等严重后果。
3.2血管战创伤的手术治疗原则
血管战创伤的手术治疗,应遵循“首选血管重建,动、静脉损伤一视同仁”的原则。
20世纪50年代之前,单纯血管结扎一直是传统手术治疗血管战创伤的惟一选择。在二战中,美*开始尝试进行血管重建修复。在越南战争中,血管重建已替代血管结扎,成为美*救治血管战创伤的首选方式,截肢率也由二战期间的49%下降至13%。在进行血管重建时,首先应进行彻底清创,以避免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对于缺损≥3cm的动脉损伤,应行血管旁路术以保证远端肢体的血供。过去40年中,美*在战地血管伤救治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是血管重建的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四肢血管损伤,仍采用自体大隐静脉行血管旁路术。Clouse等报告,在伊拉克战争中,64%的肢体动脉损伤采用了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最终截肢率仅为6.6%,提示早期的血管旁路术可显著降低血管战创伤相关截肢率。血管重建后应积极防治感染,可给予伤员广谱抗生素,防止移植物感染造成不良后果。
不仅是动脉,静脉损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应积极进行血运重建。早期处理战时创伤性的静脉损伤,最常用的方式也是单纯结扎。但是静脉结扎后,存在血栓形成、引发肺栓塞的风险。急性静脉循环功能障碍也会导致肢体水肿,甚至造成截肢。有研究表明,静脉修复后不仅能有效减轻肢体水肿,还可以提高远期的动脉通畅率。因此,在可重建动脉的同时,须对深静脉的重要血管进行修复,只有当严重危及伤员生命的情况下,才可选择直接结扎深静脉的手术方式。
对于多发伤,应遵循第一时间重建血运的原则。约30%的血管战创伤伴随有长段的骨折和神经损伤。在非战时,外科医生往往首先修复骨折,再进行血管重建,从而避免骨折复位时对血管造成的二次损伤。但是,战时条件下,应先重建血运,确保肢体在短时间内恢复血供。对于需要先处理骨折的伤员,可先应用临时转流管装置建立血运,再对伤员进一步的救治。骨折复位后,也应采用外固定而非内固定,外固定可有效降低后期因感染导致的截肢等不良事件发生率。Rich等回顾性分析了越南战争期间同时合并有血管损伤和骨折的美*伤员,发现采用外固定方式修复的伤员,远期截肢率为20%,而接受内固定方式修复的伤员的远期截肢率高达50%。
3.3临时转流装置在血管战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如何快速重建血运一直是血管战创伤救治的难题。二战期间,血管损伤的救治通常仅采用单纯的血管结扎。越南战争时期,外*开始应用自体静脉对损伤的动脉、静脉进行重建。伊拉克战争以后,美*提出了血管战创伤的三级救治制度:1级,在前线应用止血带进行有效止血;2级,由前线专业医疗人员在伤后30~60min内放置临时转流装置,控制血管损伤;3级,医院一级单位,应用自体静脉实施确切有效的血管重建。伊拉克战争以后,临时血管转流装置在外*开始得到一定规模的应用。已有的报道证实,即使在不抗凝的情况下,临时转流装置仍可在空中或陆地转运伤员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有效维持远端肢体血流。Granchi等报告,血管转流装置可在无抗凝状态下应用52h。文献报道,应用临时转流装置后,伤员截肢风险可降低30%~50%。伊拉克战争中,美*应用临时血管转流装置的血管早期通畅率为78%~96%,保肢成功率为92%~%。血管转流装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延长伤员转运时间,降低神经、肌肉损伤的风险。但是,放置血管转流装置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和操作技能。受限于战地医疗条件和医务人员水平的不确定性,美*虽鼓励应用血管转流装置,但尚未制订详细的战场血管转流装置操作指南。目前,专门应用于战场环境的血管转流装置仍有待进一步研发和完善,前线救护人员相关装备的操作技能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3.4血管战创伤的腔内治疗
过去20年间,血管腔内修复术在民用领域发展迅猛。与开放手术相比,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病人术后恢复时间更短。但是,腔内修复术对于设备、器械以及术者要求较高。受限于战地环境的复杂性,前线血管战创伤救治应用腔内血管技术的案例鲜有报道。Clouse等曾报告在伊拉克战争中,美空*医疗队共收治例动脉创伤人员,其中仅7例(2.3%)接受了腔内治疗,其中3例为颈动脉外伤,1例为腹主动脉外伤,3例为下肢动脉外伤。Beranger等报告了阿富汗战争中,医院收治的45例血管创伤人员,仅有1例接受了腔内修复术,前线医疗人员缺乏腔内技术的训练是腔内修复术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Nitecki等报告了年黎巴嫩战争期间,位于以色医院收治伤员情况(包括战斗人员和平民)。共收治39例血管战创伤人员,医院的平均时长为7h。其中,未治疗1例,开放手术治疗33例,腔内治疗5例(栓塞2例,放置支架2例,同期放置支架并行栓塞1例)。大部分伤员接受了开放手术而非腔内治疗,原因是在战时,伤员通医院,而医院的造影设备和相关手术人员有限,为了尽快完成伤员救治,会倾向于选择直接手术而非腔内治疗。医院一级外科医生的腔内操作技能,定制高效可行的操作流程,实现战时腔内治疗的进一步普及和应用,应是未来
血管战创伤的救治,应遵循“快速诊断、快速止血、快速重建血运”的“三快”原则。合并有多发伤时,应遵循“血管重建第一”的原则,并且要“动、静脉一视同仁”。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血管战创伤的比例较以往显著增加。传统血管结扎、血管旁路术目前仍是战时血管外伤救治的主要方式。腔内技术在战创伤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限于复杂的战场环境,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未来,开放与腔内治疗结合可能成为血管战创伤救治的新手段,*事机构和民用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促进新装备、新器械研发,以提升血管战创伤救治能力。
作者:郭 伟 贺 元单位:医院(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医院
原文刊发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40(12):-.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