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监护是以“抢救生命、稳定生命体征、支持器官功能”为核心的急诊医疗环节。一方面,急诊患者中只有为数不多者是危及生命的危重病症,对急诊患者病情的快速评估、早期治疗以及加速康复是重症学科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急危重症患者往往病情复杂或需要接受大型手术,需要麻醉科医生对其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对各种监测技术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中如何对急重症患者进行早期干预需要引起麻醉科医生的广泛重视。《麻醉·眼界》杂志邀医院王国林教授,就早期干预对于急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探讨。
话题1
早期干预与qSOFA
脓*症(Sepsis)于年被简单定义为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即Sepsis1.0版,其缺点在于对Sepsis的定义过于宽泛;随后在1.0版基础上增加了21条诊断标准成为Sepsis2.0,但由于2.0版本过于繁琐几乎没有临床医生使用;直到年,美国重症医学会主席克雷格?库珀史密斯(CraigCoopersmith)教授对Sepsis进行了重新定义(Sepsis3.0),指出Sepsis的诊断应以器官衰竭(OD)为核心,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应当是定义OD更准确的指标;而一项于今年2月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研究结果对Sepsis3.0进行了衍生。发生Sepsis的成年患者临床定义为,①需要使用血管升压药维持平均动脉压为65mmHg或更高;②血容量减少时血清乳酸水平大于2mmol/L(18mg/dL),并与呼吸频率、意识改变等组成了快速SOFA即qSOFA的评分方法。
《麻醉·眼界》杂志:Sepsis评分标准的简化是否有利于急重症患者的预后?Sepsis评分标准的简化具有什么弊端,例如qSOFA评分是否能覆盖临床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是否会影响这部分患者的预后?今后是否需要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对其中的关键性指标进行验证?
王国林教授:“一方面,qSOFA评分与前一版指南相比更具操作和实用性,在现阶段对Sepsis患者的快速诊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qSOFA评分必将在今后不断调整和修正,向着精准化及个体化的方向发展,并在简捷性和实用性中找到平衡点。”
Sepsis是微生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变化的过程,从病原微生物感染、到早期的SIR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具有高度的异质性,需要在不同阶段个体化、同一个体阶段化调整和干预。因此,对于重症医学科而言,Sepsis的干预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并且是一个“边诊断边治疗”的过程。
Sepsis的诊断是一个综合评估的过程,包括基础生命体征的监测、感染病原学诊断、以及对心血管、呼吸、消化、肝脏、肾脏等各器官系统功能的评估。然而由于Sepsis患者的抢救往往较为紧急,如果检测指标过多、评估时间过长则会干扰临床医生的判断、延误患者病情。针对以上问题,Sepsis3.0成为当前主流的诊断标准,液体容量及尿量监测、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等已成为Sepsis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方面。因此,Sepsis评分标准的简化更易被临床医生接受且更具备实用价值,对Sepsis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对于预后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的相关临床证据已经证实,qSOFA评分与前一版指南相比更具操作和实用性,在现阶段对Sepsis患者的快速诊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qSOFA评分顺应了重症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随着医学的进步、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的开展以及临床医生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qSOFA评分必将会在今后不断调整和修正,向着精准化及个体化的方向发展,并在简捷性和实用性中找到平衡点。
话题2
早期干预与液体治疗
一项于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研究,鼓励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实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即在动态、定量指标的指导下进行滴定式治疗、同时根据不同层次的监测指标结合相应治疗手段,将治疗逐步引向深入。但两项于年发表在《NEJM》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均对当初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这两项研究显示,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大部分获益可能来自于早期识别和干预,而非某种特定的干预,医院中,患者能被快速确诊、并给予包括抗生素在内的治疗,因此EGDT对治疗效果的贡献似乎不大。
此外,积极、早期的液体治疗还可能带来一定的弊端。通过中心静脉压(CVP)或肺动脉楔压进行的积极的液体复苏被认为是复苏的基石,严格的程序化治疗鼓励重症和创伤患者接受大量晶体液输注,而无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