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战略调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决非一蹴而就,而是为时甚长。我发现一个高度重复的历史现象,即现代大国战略调整一般为时十年左右,以美苏(俄)中为例:
年二战结束,美苏开始分道扬镳,到年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标志着东西方集团对抗的冷战格局形成。美苏从盟国变成敌人,花了十年。
年中苏在珍宝岛爆发激烈边境战斗,苏联红*百万雄师旦夕即可直捣北京,而且认真准备对中国发动毁灭性的核打击。毛深为忧惧,遂决定投靠美国以抵消来自北方的巨大战略压力。尼克松、基辛格、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后期的卡特和邓小平等人纵横捭阖,终于在年实现中美建交,联手抗苏,中国也由此启动“改革开放”,从而赢得了数十年的宝贵发展时间。从到,美中两国改变世界的战略调整,也是为期十年。
年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从而失去对手,进入空前绝后的独孤求败阶段,以至于福山发出了“历史终结”的浩叹。但美国的地缘*治战略也变得茫无头绪。然而年事件爆发,使得美国终于找到了伊斯兰恐怖主义这个对手,从而将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这个战略调整阶段也是为期十年。
然而,就在美国士兵在遥远的中东和中亚拼命的时候,中国却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年)的时机急速发展,闷声发大财,并在年一举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如梦方醒,发现国力在中东和中亚过度透支。奥巴马*府为此启动战略调整,于/年推出以遏制中国为目标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将地缘*治战略重心从中东中亚向亚太地区转移,从而给中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现任最高领导人也是在年上台,他开始改变邓江胡时期的诸多战略定位,并赋予中国内*外交新方向。中国为避免与美日在海上正面对决,发扬太极式智慧,掉头向西,于年推出了以“欧亚大陆+西太平洋+北印度洋”为竞技场的“一带一路”计划。尽管北京一再强调,“一带一路”是一项经济发展倡议,但西方和日本印度多认为它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地缘经济和*治战略。“一带一路”浩大的声势和勃勃雄心让美国极为忧虑,于是特朗普*府采纳日本倡议,纠集日澳印等海洋民主国家,制定了“印太战略”,以对冲“一带一路”。美中大国对抗并争夺世界霸权由此升级进入一个新阶段。对此必须强调,在国际关系语境中,“霸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霸权并不必然意味着称王称霸和欺凌弱小,相反,“霸权”更多意味着压倒性的实力和广泛的国际责任。从年的“”事件到/的“亚太再平衡”,也差不多是十年。
再来看看俄国,年苏联解体,叶利钦幻想西方能够接纳俄国,于是在经济上推行“休克疗法”;*治上也全盘西化,并启用一批自由派人士;地缘战略上则步步退让。然而,西方对此并不领情,反而步步紧逼,欧盟和北约一再东扩,甚至要染指同为斯拉夫兄弟的乌克兰。俄国的传统大国地位降到了历史低点,全民族深感屈辱。但是,俄国不甘沉沦,在普京“大帝”崛起之后(年成为总理,年正式当选总统),俄国局势逐渐稳定。普京改变了叶利钦时代全面倒向西方的战略,并动员俄国传统的爱国主义,谋求恢复世界大国地位。普京在内*和外交上打出一系列凌厉的组合拳,尽管未能恢复当年苏联在全球的声威,但也阻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滑。普京治下的俄国,仍然是任何强权都不能忽视的世界大国。从年到年,也是为期约十年。
国际关系涉及的行为主体和变量极多,因而战略调整也极为错综复杂,所以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结现代历史上大国战略调整的规律,也许我们对目前的美中对抗能有一个更清醒和理性的认识。如果从年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开始计算,可能也要历时十年左右才能尘埃落定,即到大约年美中集团对抗正式成型。实际上,这个时间点也与中国执**领导层的战略判断高度吻合:年,中国执**总书记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他大概是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得出“二十年战略机遇期”结论:国际上,美国从年开始陷入中亚和中东,没有十年不能脱身,而将战略重心从中东中亚调整到以中国为主要对手的“亚太”或“印太”地区,同样也要十年;而在国内,从到年是第四代领导人执*,正是抓住入世机遇急速发展时期,所以在对外战略上还必须继续“韬光养晦”。但是从年开始,第五代领导人上台执*,此时国力已经大幅提升,因此可以启动战略调整,从一个低调的发展中国家转变为“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世界大国,这个调整期也为时十年。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将在年关闭,一个全新的大国对抗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