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ECT治疗7天及30天内,躯体事件发生率为9.1起和16.8起/每次治疗;排除其他原因后,7天及30天内的死亡率分别为1.0起和2.4起/每次治疗,总体与其他需要全麻的医疗操作相当或更低。
ECT患者发生躯体事件的预测因素包括高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躯体状况得分4或5分,既往罹患缺血性心脏病。
年初,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再次提议,重新对电休克(ECT)治疗设备进行归类,由原先的高危(high-risk)修改为低危(low-risk)类别。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也正在鼓励其会员支持该变化。
果不其然,此举再度引发了争议;其焦点在于,电休克是否真的那么安全。
部分人的质疑是有道理的:急性期ECT一般包括12次治疗,在3-6周内完成;治疗前首先给予患者全麻及去极化肌松剂,随后诱导平均15-90秒的全面惊厥发作。尽管近年来ECT技术不断进步,认知副作用已较前显著改善,但毕竟仍然需要全麻,且电刺激及惊厥过程可诱发一过性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因此诱发卒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躯体疾病的风险仍然存在。一项英国调查显示,有超过20%的大众受访者担心自己「被电死」。
另外,今年新发表的一项汇总分析研究显示,次ECT治疗的死亡率为2.1/0次治疗;发表于年后的研究中,次ECT治疗仅出现了一例相关死亡个案。即便如此,极低的死亡率仍不能打消大众的质疑,人们还需要更多信息,包括ECT治疗期间及之后的躯体事件数据。
研究简介
在这一背景下,来自加拿大的一组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旨在澄清接受ECT治疗的患者中具体躯体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研究者选取加拿大人口相对较多的安大略省,调取了-年间在该省接受ECT治疗的患者资料,计算了每10,次ECT治疗下躯体事件的发生率,时间范围为治疗7天及30天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