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孩子因为户外运动时间长了之后不喝医院插管。
最近,西城急救中心站茅彧车组收到调度指令要医院。患儿系一小儿,长期室外活动后不喝水,神志不清,由家人送诊。院内医生测得体温高达41°C,确诊为热射病并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及物理降温,这时患儿神志不清已有1个多小时,亟待转诊处理。
车组司机王懿巍开医院,茅彧大夫对孩子的身体进行了评估—体温38°C,呈浅昏迷。茅彧医生和郭彦童护士迅速顺利地把孩子转到救护车上,然后继续心电监护,血氧监测,继续给孩子输低温生理盐水,提供呼吸机支持和物理降温。医院继续治疗。
■北京提示:
小儿中暑的轻重分类类似于成人,有先兆中暑,轻型中暑以及重型中暑之分,重型中暑又有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之别。
中暑患者夏季常接触高温高湿的环境史或者有剧烈运动史的人群,其特征是体温升高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痉挛和昏迷。当心脏输出量还不能充分满足机体对高体温的调节需要时,机体核心体温就会不断上升,从而引起直接细胞毒作用及炎症反应,并最终导致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恶性循环。
中暑从轻到重有个发展过程,在第一时间介入,远离高温区域,减少运动,及时补充水分,有效降温,是处理中暑症状的基本操作。
小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缺乏调节热的能力,为中暑易感群体,更易合并器官损伤。
中暑因其具有潜在致命性会严重威胁到孩子的生命健康,但是中暑同样具有可防性。学龄儿童青少年中暑多发生于暑期体育活动、军训等活动中,因对中暑预警症状认识不准确,可一直到休克、昏厥等情况才能发现。家长或者活动组织者要对中暑的病症特点、急救方法等有一个最基础的了解,对这些易感儿童要加强观察、监护、缩短热暴露时间、减轻活动强度、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相关药物治疗方案等,以减少儿童中暑几率。